YU7爆單了,但小米AI眼鏡還遠未到「iPhone時刻」

全市場都在等一個劃時代的AI眼鏡,一個全新入口和交互生態的殺手級產品,而小米AI眼鏡是被寄予厚望的選手之一,小米能否在拿下汽車賽道之後,繼續輕鬆征服AI眼鏡賽道?

在小米YU7發佈的6月26日當晚,小米發佈了首款AI眼鏡,售價1999元,重量40g,1200萬像素攝像頭,產品功能和技術路線上「致敬」Ray-Ban Meta。

硬件參數尚可,但這一定價顯示出小米並不急於打價格戰,定價偏高並非唯一的購買障礙,對於眼鏡這種掛在臉上的時尚產品來說,其相對平庸的造型,也會勸退部分用戶,也許小米是把最頂級的審美,全都傾注在了造車上。

騰訊科技邀請了大量用戶試戴小米AI眼鏡樣機,超過70%的體驗者對這款眼鏡的首要負面評價就是:設計不精緻,不時尚。

我身邊一位持有多個Oakley眼鏡的用戶在看到小米AI眼鏡的第一剎那,就直呼:不好看,不酷。

對比Meta和小米,怒喵CEO李楠說:技術平臺選型,充電續航等體驗,小米碾壓Meta。不過,設計感、產品質感、逼格、lifestyle,Meta仍然穩穩碾壓小米。「考慮這玩意是戴在臉上的,小米還是便宜點吧,否則很難勝出,Meta本來就是2-4小時續航的東西,有多少人買來是真的用的,裝逼居多,所以,設計、質感、lifestyle這方面的差距,其實還是挺致命的。」

01 顯示功能缺失的過渡產物

隨着小米下場,目前AI眼鏡賽道上,幾方戰隊均已露面。

其中,有以小米、聯想、三星爲代表的消費電子戰隊,以字節跳動、百度小度、阿里天貓精靈爲代表的互聯網戰隊,還有以Rokid、雷鳥創新爲代表的創業公司代表隊。

而當下AI眼鏡市場產品形態大致可以分爲三大類:

1 純耳機眼鏡

2 集成耳機功能和攝像頭的AI眼鏡,現階段技術相對成熟。

3 帶顯示的AR眼鏡。這一方案技術難度最高,卻也最代表未來,但昂貴笨重的蘋果Vision Pro,不是成熟答案。

目前,小米交出的答案是第二個選項———儘管這被從業者們視爲一種過渡形態。

AI眼鏡今天的大熱,是因爲RayBan Meta以兩百多萬的出貨量,做出了一個準現象級產品,讓行業爲之一振。Ran-Ban Meta的減配式成功,讓AR玩家看到了閹割版中間形態,也有用戶買單。

但用戶買單的是造型,Meta目前放棄了顯示能力,專注於集成耳機和攝像頭,這是小米所效仿的技術路線,但就Meta而言,不論是Ray-Ban還是新品Oakley的潮酷感都明顯更強。

不止是續航還拿不出優秀的成績,顯示同樣是還未攻克的最後一座山頭。

Rokid創始人祝銘明在押注光波導方案,光波導模組的重量、大小、功耗都明顯優於Micro-LED模組,且光波導模組的亮度可達到1000尼特,使其能直接在陽光下使用,減輕機身設計,也可被視爲顯示層面缺乏大突破之下的折中產物。

目前還有雷鳥、吉利魅族等採用單色光波導和純文字顯示的方式給AI眼鏡加上顯示,只能做一些簡單信息提示,但售價壓不住,還會顯著降低續航時間,同時重量會陡增到80克,續航和重量都不允許用戶全天佩戴。光波導技術方案還有明顯瓶頸,比如漏光、炫光、彩虹紋,都會讓消費者不適。

即便是對於在這個行業深耕10年的Rokid,祝銘明仍然不敢過於樂觀,對於殺手級產品,他還沒做好準備,不傾向倉促拿出一個60分的方案,必須做到90分再推出來,以免早早被惡評反噬。祝銘明還認爲小米AI眼鏡的成功不可避免,而Rokid的策略,是不求第一,而是「擠上桌吃飯」,獲取一席之地。

02 手機廠商近水樓臺

市場觀點認爲,最適合AI時代的隨身硬件,是比手機更靠近人腦人眼的眼鏡。第二,手機廠商比任何廠商都更有優勢。

現階段,AI眼鏡天然是手機的配件,依賴手機來提供足夠算力,因此手機廠商做AI眼鏡順理成章。不光是順理成章,還有財大氣粗,比如,創業者吳德周就對智能涌現表示,不光是因爲手機廠商財有多年的影像技術積累,養得起千人規模影像團隊,更因爲手機廠商可以打通其所擁有的手機應用權限,掌握着AI體驗的入口,擁有「絕對優勢。」

AI眼鏡要想成爲個人全天候智能助手,打通手機所有權限是繞不過的關卡,比如訂機票、訂網約車、點外賣或記錄會議紀要,將會大大影響AI眼鏡的使用體驗。

只要用戶一天脫離不了手機,AI眼鏡就無法脫離手機生態而單獨生長,因此,手機廠商纔是最有能力抓住AI眼鏡時代紅利的玩家。

儘管手機廠商在當下的AI眼鏡市場上存在感不強,但在吳德周看來,手機廠商入局早半年或晚半年沒有區別。「當行業進入爆發期時,用戶體驗的競爭本質是全棧能力的競爭。在這個維度上,手機廠商具備碾壓級的結構性優勢。」

寫到這裡,可以斷言,AI眼鏡仍然是手機廠商的池中物,手機廠商站在硬件和互聯網的最強十字路口,往車延伸,成爲霸主,往眼鏡延伸,還是霸主,往AI agent延伸,亦可吊打其他選手,不得不感嘆,選擇大於努力。所以說,小米在AI眼鏡上,有充分的自信再次「敢爲人後」,不急於拿價格換市場,而是可以靜待技術方案成熟。

因此,百鏡大戰的結果,早已在十年前百機大戰結束時,就已寫下確定答案。大家寄予厚望的新交互入口和劃時代新的萬億級別市場,結果又成了華爲小米OPPO乃至傳音的盤中餐。

也正是因爲這個原因,目前AI眼鏡賽道上的中小創業公司,普遍融資不易。

甚至就連同樣財大氣粗的互聯網公司,也很難把握住眼鏡的入口,互聯網公司沒有系統級權限,其應用很容易被後臺清理掉,用戶體驗會差。Meta目前的核心優勢只是實現了自有生態的淺層打通——比如讓眼鏡內容快速分享到Instagram。

儘管百度也早早拿出了小度眼鏡,自稱全球首款搭載中文大模型的原生AI硬件產品。但一段時間過後,歸於沉寂。考慮到百度在硬件領域常常虎頭蛇尾(比如汽車、音箱),眼鏡取勝的概率不大。

實際上,到目前爲止,還沒有人真的是爲AI眼鏡裡的那個AI來買單。

比如,買Ray-Ban AI眼鏡的大部分消費者,首先是爲Ray-Ban眼鏡品牌買單,爲造型而買單,排到最低優先級纔是體驗一下AI。這層意義上看,小米AI眼鏡或許會被自媒體博主用作生產工具,但料將難以破圈,突破Meta目前的銷量。

不過,需要看到AI眼鏡的另一層意義是提前爲具身智能積累數據,打磨算法。

「雷鳥創新」創始人李宏偉就對36kr表示,AI眼鏡能以自然的方式增強和理解人類的日常行爲與互動,當拿起一個水瓶喝水,這個過程中AI眼鏡就觀察到人類拿起水杯的具體動作,這種理解能力對AI和機器人的發展至關重要。因爲機器人若想理解現實世界,就需要具備類似眼鏡的多模態、第一視角的大模型。

這一刻,AI眼鏡和具身智能就產生了深深的聯繫,只是這兩者從目前技術成熟度上,都有很長的路要走,都離「iPhone 時刻」有着5-10年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