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電影節
◎謝海濤
梅雨來的時候,小區的李子熟了,掉在地上,摔得果汁四濺。
每年總有幾次,我冒着雨,從李樹下快步走過,踩到汁液,差點摔得人仰馬翻。讓我匆匆趕路的,是上海電影節。
每年總是這樣,梅雨來時,電影節也來了。如影迷小野在公衆號裡寫的那樣:每年的上影節,像是6月的上海與影迷的約定,也像是光影和梅雨的約定,總在淅淅瀝瀝的雨聲和窸窸窣窣的噪聲中悄然而至。
6月,陰雲籠罩着江南,霪雨霏霏,給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也增添了別樣情調。冒着狂野的雨,去看狂野的電影,成爲很多影迷長久難忘的記憶。
影迷小野在公衆號中說,我們不能沒有電影院,那是我們可以盡情做夢的烏托邦;我們不能沒有趕場,那是穿梭於城市脈絡中未知的期待。
電影節期間,對於影迷來說,一天看四五場電影,是常事,需要不斷地趕場。打車、坐地鐵、騎共享單車、步行,從一家影院趕到另一家,風塵僕僕,樂此不疲。而在雨中趕場,別有一番滋味。
影迷楚惜刀說,每回上影節都是梅雨季,記憶中在上海淋成落湯雞、鞋子都泡水裡的幾次,都是去看電影,而且基本都是去影城,離地鐵站有一段路,暴雨天趟水立即就能溼透。
上海作家南妮在文章中記錄了雨中趕場的經歷:雨,晶瑩的,溫情的,相當於給車水馬龍的城市,裝上可愛濾鏡。球鞋溼了,雨傘吹了,沒有關係,從一家影院輾轉另一家,從上一部片子到下一部,行走,或者叫出租車,多多少少雨會阻擾節奏,或者說,雨也是在考驗你對影片的忠誠度……
很多年來,我也行走在趕場的路上。有時細雨迷濛,我走得急,不打傘,讓冒汗的身體清涼清涼。雨越下越大,漸漸地視線模糊了,讓人想起從前在雨中踢球的場景,雨點打得眼睛睜不開,肆無忌憚地剷球,摔倒在泥水裡……
也有時是在躲雨。影迷“遠東冰原上的貓頭鷹”在《上影節下雨指南》裡說:“於是你想通了一種躲雨的方法,看大衛·林奇三部片連播,看《新世紀福音戰士》深夜場,在電影院待得夠久,淋的雨就夠少。”
也有時,從深夜的電影院出來,才發現外面已瓢潑大雨,一頂一頂的傘撐着,出租車駛來的轟鳴聲此起彼伏,很多人躲在電影院的屋檐下。
作家南妮在文章中說,看完電影節最後一場《情迷意亂》,雨還是下個不停。黑漆漆又亮閃閃,雨幕之中的城市,在出租車迅疾的速度中,在有光影效果的天幕之間,看起來樓宇飛馳、燈光神秘。一座城,是否也是值得我們此生觀看的一場電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