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節看影迷文化
光明日報記者 張雲
近日,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落下帷幕。北影節“北京展映”單元遴選了300餘部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影片,在京津冀地區的30餘家商業影院、藝術影院及劇院放映了約900場。
電影節不僅是單向度的電影展映平臺,也是影迷們歡聚和守護的文化節日。一般的電影觀衆,可能把進影院看電影當作一種消遣娛樂,而影迷們更加虔誠,把進影院觀影當作充滿儀式感的藝術活動。“有一次看電影時,一個觀衆的手機鈴聲短時間內連續響了幾次,現場的幾個影迷真的就暴跳如雷。最後,那個觀衆直接被趕出了影廳,再也沒有回來。”一位影迷這樣記述自己在電影節上的觀影經歷。也許是爲了這種儀式感,這次北影節期間,我們看到不少影迷花很多錢從外地趕到北京,觀看在網上隨手可及的老片子以及一些不知名新人的作品。
除了“千里奔赴”,有的影迷自發製作影院指南、美食推薦、影片打分表等,主動爲他人的觀影活動提供幫助;有的影迷自制海報、票根、透卡等電影限定周邊,現場免費發放給其他觀衆;有的影迷自發宣傳文明觀影理念,號召觀衆在觀影過程中不說話、不屏攝、不踢椅背,共同爲良好舒適的觀影環境而努力;還有一些勇敢的影迷,主動曝光黃牛的倒賣影票行爲,以免他人遭受損失。這些可愛的影迷們,試圖用自己的熱情與行動,讓觀影成爲“衆樂樂”的美好體驗,從而形成獨特的影迷文化。
雖然影迷們迷戀電影,但正如同蘇珊·桑塔格所說,“他們對電影的迷戀不僅僅是喜歡”。因爲觀看了大量影片,影迷們形成了自己的審美品位,對影片質量有着自己的一套嚴格標準。同時,影迷們觀影后,會以自己的方式表達意見。有的影迷在豆瓣上打分,有的影迷組建小組進行討論,有的影迷甚至會洋洋灑灑寫下幾千字的評論。當他們的談論範圍從豆瓣TOP250影片擴展到費里尼和塔可夫斯基時,當他們開始比較不同放映廳音響的細微差別時,他們成爲電影創作者和普通觀衆之外的“第三類人”,並開始用自己的方式影響電影的發展。
比如,近些年北影節上放映的《喊·山》《春江水暖》《平原上的夏洛克》等中小成本影片,通過影迷們的推介成功出圈。不僅是文藝片,很多紀錄片甚至商業片的成功,也都遵循着同樣的路徑。《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當年上映初期,票房遠遠不如預期。大批看過影片的影迷,自發組織包場、送票等活動,還開設專門的微博賬號,每天更新票房動向。後來,影片獲得9.56億元的票房。一位影迷在回憶其充當《大聖歸來》的“自來水”的經歷時說:“我感覺自己參與了電影的宣發過程,看着《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的票房一天天好起來,排片也越來越多,有一種油然而生的自豪感。”
影迷羣體的壯大、影迷文化的發展,也倒逼電影在敘事、風格及美學上進行改變。20世紀90年代以來,電影導演代際劃分日益模糊,電影的風格和類型日益多樣,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影迷們的審美和趣味日益多樣化。隨着電影工業化的加速,電影製作日益標準化、流程化,電影開始成爲大衆文化快消品。在這種情況下,興趣各異的影迷羣體的存在,有利於打破商業大片的壟斷,爲不同類型電影的發展提供土壤。
著名電影導演楊德昌說:“電影發明以後,人類的生命比起以前延長了至少三倍。”那些在影院裡共享光影盛宴的影迷們,早已構成超越個體生命的光影共同體。參與電影節,讓影迷們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形成屬於自己的電影文化社區,不僅觀影時更有共鳴,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電影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