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銀行近一年4次“動刀”基金風險等級 你的投資還穩嗎?

本報記者 王柯瑾 北京報道

近日,建設銀行宣佈上調21只基金的風險等級。這已是該行近一年來第4次對基金風險等級進行調整,引發市場廣泛關注。

近年來,隨着市場波動加劇和監管政策趨嚴,銀行對代銷基金的風險管理力度不斷加大。業內人士分析認爲,這一舉措可能與近期市場環境變化有關,例如部分行業波動加大、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等。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面對產品風險等級變動,是否需要重新審視和調整自己的投資組合?

多數產品由中低風險調整爲中高風險

建設銀行此次調整涉及21款代銷公募基金,其中5款產品由R2(中低風險)調整爲R3(中風險),其餘產品由R3(中風險)調整爲R4(中高風險)。

關於調整原因,建設銀行方面解釋稱,係爲切實履行適當性義務,保護投資者權益,遵循產品風險等級評定孰高原則,調整部分代銷公募基金產品風險等級。

“銀行在代銷基金時,除了嚴格遵守監管規定外,還要做好代銷產品准入,同時嚴格管理營銷人員,將合適的金融產品推薦給合適的投資者。”郵儲銀行研究員婁飛鵬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銀行根據對市場情況的判斷及時調整代銷基金的風險等級,有助於確保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和產品風險等級相匹配,能夠更好保護投資者的權益。”

奧優國際董事長張玥分析認爲,銀行調整代銷基金產品風險等級,出於三方面考慮:“一是監管政策變化,銀行需要遵守相關監管政策,包括對代銷基金的風險評級要求。如果監管政策發生變化,銀行可能會相應調整代銷基金的風險等級。二是基金市場變化,基金市場環境的變化也可能影響銀行對代銷基金的風險評級。例如,市場波動性增加、基金表現不佳或基金管理人的風險控制能力下降等因素都可能導致銀行上調代銷基金的風險等級。三是銀行自身風險管理需要,銀行需要對其代銷的基金產品進行風險管理,以確保其符合銀行的風險管理政策和標準。如果銀行認爲某些基金產品存在更高的風險,可能會上調其風險等級。”

根據《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證監會令第130號)、《基金募集機構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實施指引(試行)》(中基協發〔2017〕4號)等規定要求,金融機構在向投資者銷售金融產品時,必須履行適當性管理義務,確保產品風險等級與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

業內分析認爲,建設銀行此次調整代銷基金風險等級,正是落實適當性管理要求的具體體現。隨着市場環境的變化,基金的風險特徵可能發生顯著變化,及時調整風險等級有助於確保投資者始終了解所持產品的真實風險狀況。此外,適當性管理也有助於提升金融機構的專業形象,增強投資者信任。

及時優化投資組合

建設銀行調整代銷基金風險等級,後續是否還會引發行業跟進?張玥認爲:“後續有待觀察,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一家銀行上調了代銷基金的風險等級,其他銀行可能會考慮這樣做,以保持與競爭對手的相似性並維護客戶關係。”

風險等級調整無疑會對投資者的投資行爲產生影響。張玥表示:“銀行調整基金風險等級對投資者的影響主要取決於投資者對基金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目標。如果投資者對高風險產品有較高的風險承受能力,那麼風險等級的上調可能不會對他們的投資組合產生太大影響。然而,如果投資者更偏向於保守的投資策略,那麼他們可能需要重新評估他們的投資組合,並考慮減少高風險基金的比重。”

對於投資者來說,張玥認爲,應瞭解新的風險等級及其含義,以便做出明智的投資決策。“如果投資者認爲新的風險等級與其投資目標不符,他們可以考慮轉向其他低風險的金融產品或尋求專業的投資建議。此外,投資者也要定期審查投資組合,以確保其與投資者的目標和風險承受能力保持一致。同時,關注市場動態和基金的表現,以便及時調整投資組合。”

婁飛鵬亦提醒道:“銀行調整基金風險等級,有助於切實履行適當性義務,保護投資者權益。對投資者而言,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和銀行對代銷基金的風險等級,合理開展基金投資。”

而建設銀行也在調整公告中表示,調整後客戶風險承受能力評估等級可能存在與產品風險等級不匹配情況。“銀行調整代銷基金風險等級後,客戶應主動聯繫銀行重新評估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瞭解調整後產品的風險特性,並根據評估結果調整投資組合。如有必要,客戶可贖回或轉換不匹配的產品,同時諮詢專業意見,確保投資決策與自身風險偏好相符。銀行也應積極協助客戶,提供清晰的信息和指導,保障客戶權益。”北京一家股份行客戶經理如是表示。

(編輯:朱紫雲 審覈:何莎莎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