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平安基金宣佈8月底關停APP,直銷渠道成運營壓力來源

又有公募基金宣佈關停APP。

近日,平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平安基金”)公告稱,將於8月31日將“平安基金”APP移動客戶端的功能及服務正式遷移至公司官方網站和“平安基金”微信服務號。

這已不是第一家關停APP的公募基金,自信達澳亞基金2019年9月率先終止APP運營以來,一場中小公募的移動端撤退悄然開啓。近年來,APP關停潮已從百億級公募蔓延至千億級公募。

“APP的流量低、留存少,且維護成本較高是這些基金公司下架APP的主要原因。”業內人員表示,部分基金公司會選擇傾斜資源,依靠第三方銷售渠道給予助力獲客,畢竟砸品牌做運營還是費錢費人力的。

華東一公募市場部人士表示,馬太效應下,中國公募基金的分化不僅體現在管理規模上,也體現在APP運營上,一部分中小公募基金公司無法承擔高昂的投入,服務客戶的能力與銷售觸達範圍都十分受限。

6000億級公募下線APP

7月26日,平安基金髮布公告稱,爲了給投資者提供更便捷的服務體驗,公司將於2025年8月31日將“平安基金”APP移動客戶端(含安卓客戶端和iOS客戶端)的功能及服務正式遷移至公司官方網站和“平安基金”微信服務號。

公告內容顯示,投資者可以登錄公司官方網站或在微信內搜索“平安基金”微信服務號,使用APP同一賬戶信息,辦理基金開戶、交易和查詢等相關業務。屆時,公司將暫停APP的運營及維護服務,如有恢復運營計劃,將另行通知。

對此,平安基金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爲提升客戶體驗,實現跨平臺(安卓、IOS、鴻蒙)功能體驗一致性,將平安基金APP業務遷移到微信端。同時,PC端的功能完整保留,功能覆蓋APP現有功能。

官網資料顯示,平安基金成立於2011年,總部位於深圳,註冊資本金13億元人民幣。從股權架構來看,目前平安基金有3家股東,分別爲平安信託有限責任公司、大華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三亞盈灣旅業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依次爲68.19%、17.51%、14.30%。公司實際控制人爲平安集團。

Wind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在公募機構中排名第19位;從基金類型來看,固收類基金(包括貨幣市場型基金、債券型基金)的規模爲5808.36億元,佔比高達88.55%;而權益類基金(包括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的規模則爲543.64億元,其中規模超10億元的主動權益基金僅4只,規模不足5000億元的“迷你基”達41只。

第三方代銷渠道擠壓直銷生存空間

直銷渠道已逐漸成爲中小公募運營壓力的來源。自2019年9月信達澳亞基金因業務調整率先終止信達慧理財APP運營以來,一場中小公募的移動端撤退悄然開啓。

隨後,APP關停潮從百億級公募蔓延至千億級公募。國壽安保基金、財通基金、光大保德信基金、長盛基金等多家公募相繼終止旗下移動客戶端運營。北信瑞豐基金、長安基金等也關閉了網上交易平臺。

2025年6月,前海開源基金髮布公告表示,公司將暫停APP的運營及維護服務,如有恢復運營計劃,將另行通知,並將於2025年7月14日將“前海開源基金”APP的功能及服務正式遷移至“前海開源基金”微信小程序及微信公衆號。截至2025年6月末,前海開源基金公司的資產管理規模爲1037.39億元。

基金公司業內人士指出,運營一款直銷APP,需要基金公司每年至少百萬甚至千萬元的投入成本,而且要在平臺的開發建設、運營維護、迭代更新等方面給予持續不斷的內部支持。“主要還是看維護網絡直銷平臺的投入產出比是否具備經濟性。”

“第三方代銷平臺更像是銷售各家基金產品的‘大超市’,可供我們任意對比與挑選。”有個人投資者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因爲平常不僅僅買一家基金公司旗下的產品,倘若都選擇它們各自的直銷平臺,就需要下載非常多的APP,或者是訂閱多家公募旗下的微信公衆號,這就大大降低了挑選產品時的便利度。

據2024年下半年基金銷售機構公募基金銷售保有規模百強名單,螞蟻基金繼續領跑,在權益基金保有規模、非貨幣基金保有規模、股票型指數基金保有規模上,均居榜首,其中權益基金保有規模高達7388億元;銀行渠道則在非貨幣基金保有規模上領先優勢明顯;在權益基金保有規模上,券商已經接近電商但銀行仍然是主力,保有量爲2.03萬億元。

“會爭取保留自己的直銷陣地。”不過,滬上也有多家中型公募內部人士迴應道,對基金公司來說,直接向投資者銷售基金,不僅省了第三方渠道成本,不需要去迎合第三方銷售平臺的規則,還能形成屬於自身的客戶資源沉澱。

與此同時,上述人士進一步指出,APP等基金公司自有渠道是探索深度投資服務模式創新的大本營,有助於提升公司品牌,還能反哺代銷。“長遠來看,基金公司在直銷的投入只會更聚焦,渠道定位也會從‘以產品銷售爲中心’轉向‘以投資者盈利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