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20多家基金出手叫停,公募直銷“斬斷”App情節
平安基金加入叫停App隊伍。
日前,平安基金髮布公告稱,將於8月31日將“平安基金”App移動客戶端的功能及服務正式遷移至公司官方網站和“平安基金”微信服務號。
8月7日,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搜索發現,目前安卓和蘋果應用商店均已無法下載平安基金App。
平安基金直銷App下線並非個例。今年以來,國壽安保基金、前海開源基金、摩根士丹利基金等多家公募先後關停App。拉長時間來看,近5年來已有20餘家公募基金及資管公司宣佈終止直銷App的運營及維護服務。
公募基金叫停直銷App進行時,在管規模大多不足千億
根據平安基金公告,將暫停App的運營及維護服務,如有恢復運營計劃,將另行通知。投資者可登錄公司官方網站或在微信內搜索“平安基金”微信服務號,使用App同一賬戶信息,辦理基金開戶、交易和查詢等相關業務。
今年以來,國壽安保基金、摩根士丹利基金、前海開源基金等多家公募相繼宣佈,終止運營旗下移動客戶端App的業務,並將App的相關功能及服務正式遷移至微信小程序及微信公衆號。
貝殼財經記者不完全梳理髮現,近5年來已有20餘家公募及資管機構“收縮”直銷戰線,包括財通基金、光大保德信基金、長信基金、中海基金、德邦基金、紅塔紅土基金等。
Wind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平安基金在管基金規模達到6551億元,其中貨幣基金規模爲4037億元,非貨規模爲2514億元。相比之下,選擇關停App的公募基金公司在管規模大多在千億元及以下。其中,摩根士丹利基金在管規模僅243億元,前海開源基金規模爲1053億元。
此外,貝殼財經記者通過手機應用商城查詢發現,僅易方達等個別頭部公募基金App下載量超過百萬,而多家中小型公募機構直銷App下載量不足10萬次,應用評分不足3分。
銀行、券商和第三方代銷三足鼎立,基金行業轉型輕量化運營
貝殼財經記者瞭解到,在公募基金渠道建設中,直銷曾備受機構關注並投入。2015年以來,各大基金公司投入不菲人力、物力、財力打造直銷App,以沉澱更多客戶資源,強化綜合競爭力。
近年來,爲何越來越多的公募基金選擇告別直銷App?“叫停的原因其實很簡單,簡單概括就是‘得不償失’。基金直銷App本身銷售規模有限,而且日常維護需持續投入。當維護成本遠超實際價值時,關停便成爲更合理的選擇。”一位在公募行業工作多年的老將告訴貝殼財經記者,對基金公司而言,效率是關鍵。對投資者而言,體驗也很重要。
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便捷性是下載使用App的重要考慮因素。不過,各家基金App界面不一、流程各異,反而給投資者帶來困擾。上述公募從業人員告訴貝殼財經記者,“我曾在一家基金公司工作,儘管從業多年,但用自家App認購產品折騰了一天多都沒成功,操作流程太繁瑣了。而且直銷App只能購買一家公司的產品,相比之下,銀行、券商和第三方機構則覆蓋了大量的基金產品。”
上述公募人士告訴貝殼財經記者,如果單純從量來看,直銷在公募基金銷售中佔據大頭,尤其是貨幣基金、固收產品,包括ETF產品,很多機構都會通過直銷或是特定的券商渠道(購買)。
排排網財富公募產品運營曾方芳在接受貝殼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部分公募基金叫停直銷App反映出基金行業正從“重資產直銷”向“輕量化運營”轉型。隨着第三方代銷平臺的崛起,市場競爭格局發生了顯著變化。中小公募基金公司由於資源有限,難以在直銷App上實現規模效應,加上《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明確鼓勵行業降低運營成本,優化資源分配,叫停直銷App有助於集中資源發展更具優勢的業務。
“叫停直銷App並不意味着放棄直銷渠道,現在輕量化替代方案已然成熟,微信服務號、小程序及官網可提供基礎交易功能,同時成本更低、更便捷,可爲投資者提供更高效的服務體驗。”曾方芳認爲,從行業整體來看,叫停直銷App的趨勢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延續,但不會完全取代直銷渠道。部分頭部公募基金公司仍然重視直銷渠道的建設,通過優化App服務、提升用戶體驗等方式來增強用戶黏性和品牌影響力。
曾方芳稱,未來頭部公募基金公司或將繼續優化和升級直銷渠道,通過技術創新、服務升級和產品多樣化等方式來提升用戶體驗和品牌競爭力。而中小公募基金公司可能會更多地採用輕量化運營模式,借力代銷生態,共同構建一個多層次、多元化的銷售體系。各參與方將通過不斷創新和優化,共同推動公募基金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胡萌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