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環境 創造卓越/保障勞動人權 企業永續關鍵
保障勞動人權是基本人權體現,更是推動全球永續發展關鍵。(路透)
隨着全球性ESG浪潮的興起,勞動人權已經成爲全球企業永續發展社會共融面的核心議題,在當今高度競爭的全球經濟環境中,保護勞動者的權益不應僅被視爲企業道德責任,而應當作爲促進企業永續成功的關鍵。
回顧國際人權議題發展的緣起與脈絡,本文介紹全球化下的勞動人權議題內容,及國際勞動人權主要趨勢與方向,評析臺灣企業人權管理當前的挑戰與國家政策,最後提出企業因應企業人權挑戰的策略建議,供讀者參考。
全球化的勞動人權
在全球化和技術進步背景下,國際勞動人權議題已成爲全球經濟的核心關注點。勞動人權的保障不僅是基本人權的體現,更是推動全球永續發展的關鍵要素。隨着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ILO)和聯合國持續努力,國際社會愈來愈認識,保障勞工基本權利是推動社會公正和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
在全球供應鏈日益複雜的今天,跨國企業在勞動人權保障方面承擔着更大的責任。無論是製造業工廠工人,還是服務業基層員工,他們的工作環境、薪資、職業健康和安全保障都成爲企業應該留意的重點。全球投資者和消費者不斷要求企業承擔社會責任,不僅關注企業盈利,還要確保其業務不違反勞動者基本權利。
伴隨着氣候變遷、數位化轉型等全球性挑戰的出現,勞動人權問題也隨之變得更加複雜和多樣化。在這種背景下,企業如何順應國際勞動人權的新趨勢,並採取具體的行動來保護勞工權益,成爲能否在全球市場中保持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勞動人權的概念源自於20世紀初,由國際勞工組織ILO建立。ILO作爲全球主要的勞工標準制定者,致力於確保勞動者享有安全、尊嚴的工作環境,其所制定的八大核心公約,包括禁止強迫勞動、消除童工、禁止歧視和促進集體談判等,爲全球勞動者權利提供了基本框架。這些標準得到了許多國家政府的認可和遵循,成爲跨國企業運營中必須遵守的基礎。
然而,隨着全球化的推進,跨國企業在不同國家的業務活動,往往會面臨不同的勞動標準和法律規定。在某些發展中國家,由於法規不完善或執行不力,勞動者的權益容易被忽視或侵害。例如,在全球供應鏈中,存在許多剝削性勞動、童工、強迫勞動等問題。這些挑戰促使國際社會呼籲跨國企業,加強在全球範圍內的勞動人權保護,並對供應鏈中存在的人權問題承擔更多責任。
這些背景形成了當前全球對勞動人權的共識,顯現出企業不僅僅是追求利潤的經濟實體,更是維護和促進基本人權的重要參與者。企業必須建立系統性的人權政策,確認其業務運營符合國際標準,並確保供應鏈中的勞動者享有基本的工作權益。
跨國企業指導原則
回溯國際上針對跨國企業的人權責任框架,1976年經合組織推出《跨國企業指導原則》(OECD Guidelines for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開始強調企業應遵守法律,尊重國際標準,並採取負責任的企業行爲,包括遵從人權、勞工標準、環境保護和反貪污等。
《聯合國工商業與人權指導原則》於2011年通過,提出了「保護、尊重和補救」三項原則,強調國家和企業在人權方面的責任和問責標準最具代表性。該指導原則的三大支柱包括:
一、國家保護義務:國家尊重、保護及實現人權與基本自由之現有義務。
二、企業尊重人權:企業遵守所有可適用法律及尊重人權之責任。
三、提供有效救濟:受害人於權利受損時,可獲得適當且有效之救濟,及國家與企業均應提供有效之救濟制度。
此指導原則已成爲跨國企業實踐中的重要指南,許多公司已經開始將這些原則融入其企業社會責任(CSR)及環境、社會及治理(ESG)策略中。2024年5月24日歐洲議會正式通過歐盟《企業永續盡職調查義務指令》(CSDDD),此爲歐盟首次將《聯合國工商企業與人權指導原則》納入其法律體系,強制要求大型企業於營運活動中應尊重環境與人權,爲負責任商業行爲(OECD Responsible Business Conduct)立下重要里程碑。
(作者是中華民國無任所大使/臺灣能源永續研究基金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