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甲狀腺結節能吃碘鹽嗎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昶榮
有一位孕婦,讓工作了近40年的北京協和醫院普外科主任醫師於健春印象深刻。
這位孕婦有甲狀腺結節,因爲擔心結節進一步惡化,在日常飲食中刻意減少碘的攝入,吃的是未加碘食鹽,喝的是不含礦物質的純淨水,最後導致了甲狀腺功能減退。
孕婦甲狀腺功能減退的風險很大,可能導致其甲狀腺功能不足,進而影響胎兒神經系統發育,增加新生兒癡呆的可能性。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明確標示,孕婦每天碘的推薦攝入量爲230微克,基本是成年人(120微克)的2倍,哺乳期產婦還要更高一點,需要達到240微克。
於健春在工作早期,曾看到過不少因爲媽媽懷孕時缺碘導致孩子癡呆的例子,那時還有很多人患有“大脖子病”,這些人因爲缺碘,導致甲狀腺腫大,看起來脖子比正常人粗大。
2025年5月15日是全國第32個“防治碘缺乏病日”,活動的主題是“持續科學補碘,推動健康發展”。我國外環境普遍缺碘,曾是碘缺乏病流行範圍較廣和嚴重的國家之一。碘除了在海水中和一些特殊地區含量較高以外,在大部分土壤、岩石和水中的含量都很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碘缺乏病防治研究所所長劉鵬介紹,2017年,全國生活飲用水碘含量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大部分地區外環境水碘含量依然較低。
劉鵬進一步表示,孕媽媽碘缺乏的危害主要有流產,胎兒早產、死產、先天畸形、地方性克汀病及地方性亞臨牀克汀病。其中,地方性克汀病以癡呆、矮小、聾、啞、癱瘓爲主要臨牀特徵,地方性亞臨牀克汀病以智力低下爲主要臨牀特徵。
我國實施普遍食鹽加碘30多年
劉鵬表示,20世紀90年代,全國仍有地方性甲狀腺腫患者近800萬人,典型地方性克汀病患者18.7萬人。碘缺乏病病區學齡兒童智商比非病區平均低12.45個點,重病區約有5%-15%的兒童存在輕度智力低下。
1991年,我國政府向國際社會承諾,到2000年實現消除碘缺乏病。1994年國務院發佈《食鹽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條例》。1995年我國開始實施普遍食鹽加碘措施,持續至今,且成效顯著。
2023年全國碘缺乏病監測結果顯示,全國8—10歲兒童總體碘營養充足,B超檢測兒童甲狀腺腫大率處於較低水平,全國孕婦碘營養適宜,碘鹽覆蓋率爲94.8%,合格碘鹽食用率爲90.8%。目前,我國處於碘缺乏病持續消除狀態。劉鵬說,實踐證明,普遍食鹽加碘,是消除碘缺乏危害行之有效的公共衛生措施。
如果停止補碘,人體內儲存的碘最多能維持3個月
不過,我國目前防治碘缺乏病依然面臨挑戰。劉鵬說,通過多年持續落實食鹽加碘的綜合防治措施,我國碘缺乏病已經得到有效控制,地方性甲狀腺腫和地方性克汀病已較爲罕見。羣衆對碘缺乏危害認識不夠,認爲碘缺乏病已經遠去,碘缺乏病防治意識逐漸淡化,有些居民受一些錯誤言論的引導,本該食用碘鹽的居民選擇未加碘食鹽的現象增多。
需要明確的是,我國大部分地區外環境缺碘且很難改變。5月9日,國家疾控局發佈的2025年“防治碘缺乏病日”宣傳核心信息指出,如果停止補碘,人體內儲存的碘最多能維持3個月。碘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是合成甲狀腺激素的主要原料。甲狀腺激素參與身體新陳代謝,維持機體的正常功能,促進人體生長髮育。
於健春解釋說,由甲狀腺激素不足導致的代謝減弱,還會讓血脂升高,如果沒有對症治療,只吃降脂藥的話,不僅效果可能不好,還會影響肝功能。
於健春曾在臨牀遇到過這樣的患者:除了血脂高之外,還表現爲容易疲乏、眼睛腫等。於健春指導患者用了補碘的食物及甲狀腺素藥物之後,高血脂、疲乏、眼睛腫的問題都迎刃而解。
甲狀腺長結節不應擅自減少碘攝入
近年來,在北京協和醫院普外科手術量最大的癌症就是甲狀腺癌。於健春曾接診過一位甲狀腺癌患者,這位患者甲狀腺功能減退,同時還有甲狀腺結節。針對甲狀腺功能減退這個問題,醫生曾經給她開過藥,但是患者擔心甲狀腺結節惡化,拒絕吃藥。
於健春說,如果這位患者及時吃藥,或許可以減少甲狀腺結節癌變的機率,因爲不吃藥會讓促甲狀腺激素處於過高的狀態,進而觸發甲狀腺結節的過度增生,癌變的機率隨之增高。
不少老百姓覺得身邊檢查出甲狀腺結節的人變多了起來,於健春解釋說,發現率高不代表發病率高,“實際上,現在發現的結節比過去發現的結節小得多,過去50歲以上纔可以做彩超篩查,現在條件好了,更年輕的人也可以篩查,更多的結節也就篩出來了。這很正常,就像白頭髮一樣,隨着年齡的增長,幾乎每個人都會長。”
“但是絕大部分人的甲狀腺結節都是良性的。”於健春強調,檢查出甲狀腺結節之後,依然應保持正常的碘攝入,不應擅自減少。
劉鵬說,應該引起重視的是,碘缺乏或在碘缺乏地區不食用碘鹽是長甲狀腺結節的危險因素,會增加甲狀腺結節的患病率。碘充足或者適當增加碘攝入量,都是甲狀腺結節的保護因素,能夠減少甲狀腺結節的患病率。多項流行病學調查得到了類似的結果,所以,有甲狀腺結節的老百姓應保證充足的碘攝入,但也需注意不能長期碘攝入過量。
於健春補充說,世界範圍內都發現,甲狀腺癌中分化比較好的癌——甲狀腺乳頭狀癌的佔比增加,這可能和補碘有關。所謂分化比較好的癌症,是指預後比較好的惰性癌。甲狀腺乳頭狀癌的患者大部分來自補碘比較好的地區,分化不好的甲狀腺癌在補碘不好的地區反而比較多。
劉鵬說,食鹽加碘具有安全、有效、簡單易行、價廉、能夠長期堅持的優勢,是補碘的最佳途徑。結合我國“三減三健”的科學倡導,按照食鹽每日攝入量5克計算,依據目前我國食用鹽碘含量標準水平,通過食鹽攝入的碘基本可以滿足機體需要。
我國食鹽按來源分爲井礦鹽、海鹽和湖鹽三大類別。中國鹽業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範志介紹,消費市場中井礦鹽佔87%、海鹽佔10%、湖鹽佔3%。從營養功能看,食鹽有加碘鹽、低鈉鹽、含鈣鹽、含硒鹽等多品類。從滿足大衆基本健康用鹽需求出發,推薦食用加碘低鈉鹽,既能補碘,又能降鈉補鉀,有助於防控碘缺乏、高血壓等慢性病。
住在海邊,該怎麼補碘
劉鵬介紹,2009年,我國在福建、上海、浙江、遼寧4省(市)開展的沿海地區居民膳食碘攝入量調查結果表明,海帶、紫菜等富碘食物在沿海地區居民中的食用頻率和食用量都很低;沿海地區居民膳食中的碘84.2%來自碘鹽,來自各類食物的碘僅佔13.1%(其中海帶、紫菜和海魚共佔2.1%),來自飲用水的碘佔2.7%。如果食用未加碘食鹽,97%以上的居民碘攝入量將會低於推薦攝入量,居民碘缺乏的風險很大,即使經常食用海產品和魚,是否需要補碘仍需結合具體情況判斷。
劉鵬認爲,對於碘缺乏地區的普通人羣,如果不食用碘鹽,僅通過海帶、紫菜等富碘食物輔助補碘,實際操作難度較大,難以保證穩定的碘攝入,因此,仍推薦食用加碘鹽。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