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熄滅的延安火炬(抗戰文藝作品巡禮)
周 豔
藝術對歷史的書寫,往往能精準捕捉時代脈搏。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當晚,延安軍民舉行了盛大的火炬遊行。詩人艾青在《人民的狂歡節》中激情洋溢地寫道:“迎接歡樂,款待歡樂,歡樂是今天夜晚最高貴的客人。”這個夜晚,延安成了歡樂的海洋。
1959年,新中國成立10週年、中國革命博物館落成時,27歲的蔡亮應邀擔綱主題爲“延安軍民歡慶抗日戰爭勝利”的革命歷史題材創作,由此誕生了紅色經典油畫《延安火炬》(見圖)。作者將畫面定格於勝利消息傳來的歡樂夜晚,深情描述延安的漫山星火,通過火炬的光流、鑼鼓嗩吶的聲浪、人羣的動姿,把原本分散的歡慶元素匯聚在一起,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中國人民14年浴血奮戰後終於迎來勝利的狂喜,將抗戰勝利轉化爲具象可感的全民狂歡儀式,成爲時代的記錄。
年輕的蔡亮大膽突破歷史畫創作形式,以暗夜爲背景,用深色調反襯火炬的灼灼光亮,形成強烈的明暗對比。火炬,成了“牽動全畫的一個引子”,既象徵勝利的喜悅,也暗示黎明前的黑暗已被驅散,如同希望的燈塔,照亮中國前行的道路。畫面中,近景蜿蜒的火把洪流如生命之河奔涌向前,遠景寶塔山上的星點火光與之相呼應,在虛實相生中延展了縱深空間,更意涵着“延安是中國人民的燈塔和希望”。
以普通軍民爲主體,通過人物羣像傳遞集體情感,是這件作品的又一亮點。擂鼓老者難抑的喜悅、吹嗩吶漢子奔放的激昂,躍然紙上。抱孩農婦與女兵親暱交談的神情,透着勝利後的溫柔安寧。戰士攙扶大娘的身影,寫滿魚水情深。無論是激昂歡慶的民衆,還是沉穩喜悅的戰士,他們的表情和動作都被刻畫得細緻入微。畫中的每一個人物都個性鮮明、栩栩如生。
爲了強化如歡樂海洋般的藝術效果,作品採用寬銀幕式的橫幅構圖,將人羣與漫山火光統攝在一起,營造出磅礴氣勢。S形的人流動線,暗合中國“遊觀”的美學傳統,讓觀者視線隨火把蜿蜒延展,彷彿置身延安山道,在移步換景中沉浸式感受集體歡慶的熱烈氛圍。藝術手法上,蔡亮採用寫意性表現與寫實性刻畫相結合的方式,突破當時學習蘇派油畫的單一技法。寫意性的筆觸讓火焰更具靈動性,彷彿在畫面中跳躍燃燒;寫實性的刻畫則讓人物形象更加真實可感。色彩運用也頗爲考究。畫家以紅橙色爲主色調,營造出火光質感,煙氣與暗部透出藍紫冷色,既增強空間感,也平衡了暖色的躁動。同時,暖色象徵着勝利的喜悅和革命的熱情,而冷色則營造出夜晚的深邃和莊重,兩者相互映襯,使畫面層次更加豐富。
細節真實也爲作品增色不少。在物資匱乏的年代,爲了表達勝利的狂喜,人們尋找着一切可以當火把的東西。農民撕棉襖蘸油作火把、拆紡車燃燒,這些情節均源自《解放日報》對當晚的真實記載。這種非虛構創作讓作品充滿力量,讓觀者看到抗戰勝利是軍民團結共同努力的結果,每個人都在這場勝利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偉大的藝術作品,從來都是創作者生命體驗與時代精神相融合的結晶。蔡亮的創作深深紮根於陝北生活的深厚土壤。創作《延安火炬》前,在西北工作生活多年的他,屢屢深入陝北採風。在陝西,他看到了夜間山裡人們拿着火把行進這樣的場景。這都爲他創作提供了靈感。他反覆試驗光的層次變化,力求“讓光演化成旋轉的洪流”。最終,他以紮實的藝術功底實現了充滿浪漫氣息的情感表達。作品中,嗩吶手鼓起的腮幫、農家少年歡快的表情和姿態等,無不涌動着泥土般的質樸生命力,讓軍民同慶的集體記憶有了可觸可感的溫度與氣息。這種從生活中來的藝術,帶着陝北大地的泥土芬芳,將勝利的喜悅傳遞得真切而熱烈。蔡亮在自述中曾說:一個嚴肅的藝術家總是關注着社會,關注着歷史,關注着祖國的命運,總是和他的時代,和人民羣衆在一起。《延安火炬》便是這一理念的生動詮釋。
值得一提的是,蔡亮先後創作了多幅同一題材的作品。這些不同的版本構圖相似,但畫面主要元素、空間處理以及光影運用等有許多不同,體現了作者對這一主題的不懈探索。
八十載歲月流轉。延安火炬如同歷史長河中一座永不熄滅的燈塔,在人類追求和平的道路上閃耀着熠熠生輝的精神光芒。它時刻提醒着人們:銘記歷史、珍愛和平,走好未來之路。
(作者爲中國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17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