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午餐太油、菜色單一 盼供餐會議納入學生聲音
立委吳沛憶(右起)、林月琴、陳培瑜10日舉行「學校供餐制度修法,學生的聲音不能少」記者會。(姚志平攝)
學生營養午餐供餐品質不一,有學生反映午餐太油、太鹹,菜色單一,根據統計,六都學校美日產生廚餘平均高達一公噸。《學校供餐法》草案即將進入立法程序,學生代表、立委今日舉行記者會,呼籲供餐會議納入學生代表,同時,教育部應定期調查、分析,檢討學校飲食政策。
各地營養午餐供餐資源不足、品質不均、標準不一與專業人力短缺等問題,中央立法已勢在必行。然而,在這項攸關全國兩百多萬學生健康權益的制度設計中,最直接受影響的使用者「學生」卻始終缺席,立委林月琴等人今日與學生團體舉辦記者會,呼籲應制度化學生的參與機制,傾聽學生對學校餐食的觀察與建議。
立委林月今天與學生團體舉行記者會,呼籲學校營養午餐供餐會議能納入學生代表。(林月琴辦公室提供/林縉明臺北傳真)
臺北市復興高中3年級學生餘珮君表示,餐點內容常常常單調重複,只有少數品項輪替,甚至曾吃過發黴或變質的食物,蛋白質明顯不足,學生想要反映餐點品質的疑慮時,申訴管道非常有限,往往只能透過老師或家長傳話,但這些意見大多石沉大海,缺乏回饋與改進機制。
桃園建國國中7年級學生蕭鈺儒也說,同學間討論發現,很多人反映甜湯太甜、口感不佳,炸物比例太高,讓人容易膩、也不太健康。雖然學校讓學生參與票選廠商,實際供餐後,很多學生還是選擇吃得少,甚至到福利社買別的吃。他進一步說,營養午餐委員會幾乎沒機會參與,不知道具體怎麼運作,希望能讓學生代表參與菜單設計,在營養、美味與喜好之間找到平衡點。
林月琴指出,現行各縣市學校讓學生代表參與營養午餐供應組織跟運作要點落石情況不一,缺乏具體規範,未來立法設計上將明確要求,在中央、地方與學校三個層級的供餐會議,須納入學生意見調查、回饋機制,教育部應定期調查,掌握學生飲食狀況與食農教育成效,作爲制度優化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