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新任CEO陳立武首秀講三件事:砍業務、拼AI,誓奪半導體戰場

出品|本站科技《態度》欄目

作者 | 袁寧

編輯 | 丁廣勝

陳立武上任14天,英特爾改革全面開啓。

4月1日凌晨,英特爾(Intel)CEO 陳立武(Lip-Bu Tan) 在 Intel Vision 2025大會 上發表了約30分鐘的演講。這是他上任兩週以來的首次公開亮相。

在這場30分鐘的演講中,陳立武明確表示,英特爾將剝離與使命無關的資產,專注於AI專用芯片(purpose-built silicon)和代工(Foundry)。

但他並未點名哪些業務將被砍掉,只是強調,英特爾必須精簡架構,重新回到工程驅動的核心競爭力上。

他坦承,公司過去幾年未能滿足市場預期,“我們還有很多艱苦的工作要做。”

從陳立武的表態來看,英特爾未來幾年的關鍵任務是:

穩住代工業務,修復工程文化,贏得AI戰場的入場券。

砍業務、拼AI:英特爾的重塑計劃

2021年前,英特爾經歷了多輪高管更替和戰略搖擺,在芯片市場的競爭力也不斷下滑。無論是數據中心芯片,還是代工業務,英特爾都面臨來自臺積電、AMD、英偉達的激烈競爭。

面對失去工程師,也失去市場的英特爾。陳立武在演講還透露出兩個核心信息:

第一,英特爾必須重新吸引頂尖工程師;第二,必須加快AI計算領域的佈局。

“我的座右銘是‘低調承諾 超額交付(underpromise and overdeliver)’。”他說。

此前,英特爾的創新速度過慢,官僚化嚴重,這是行業內外公認的事實。他強調,自己上任14天以來,已經與公司內部的架構師、工程師進行了大量溝通。他表示“英特爾過去幾年失去了一些最優秀的人才,而我的任務是把他們找回來。”

此前,英特爾在過去十年進行了大量投資,包括FPGA(Altera)、自動駕駛(Mobileye)、存儲(Optane)等業務,但並未形成良好的協同效應,反而分散了資源。

如今,英特爾的資源配置正在向AI芯片和代工業務傾斜,這意味着某些業務可能被砍掉。

AI戰場是英特爾的救命稻草?

陳立武特別強調了AI計算的變革性影響。AI正在推動計算架構的重大轉變,特別是在雲計算、無代碼應用、超級算力等領域,這些都需要更強的AI芯片。

事實上,英特爾早在幾年前就開始佈局AI芯片,但始終未能形成市場領先地位。

相比之下,英偉達的GPU已經成爲AI訓練的事實標準,AMD的AI加速器也開始獲得市場認可。而英特爾的Gaudi AI加速芯片雖有一定市場,但遠未撼動行業格局。

對此,陳立武表示,英特爾將加快AI芯片的專用化進程,採用AI驅動的系統設計,優化全棧解決方案。“我們必須調整策略,真正從客戶需求出發。”

他還提到,公司正在關注光子計算、量子計算、AI Agent等前沿技術,試圖在下一代計算架構中找到突破口。但這些技術仍處於早期階段,能否成爲英特爾的翻盤籌碼,仍存變數。

代工:18A工藝的成敗之戰

除了AI芯片,英特爾的代工業務也是外界關注的焦點。陳立武重申,18A工藝(相當於1.8nm)仍在按計劃推進,預計今年下半年迎來首次外部流片,並將在Panther Lake處理器上實現大規模生產。

他還提到,英特爾是唯一一家設計和製造先進芯片的美國公司,將在特朗普政府支持下強化製造能力。

然而,行業分析師普遍認爲,英特爾代工的關鍵問題,不是技術,而是客戶信任。相比臺積電已經深度綁定了蘋果、英偉達、AMD等大客戶,英特爾外部客戶還較少。

陳立武明確表示,英特爾Foundry的戰略必須調整,不能再讓英特爾自己決定一切,而要讓客戶深度參與,讓他們決定產品的設計和製造方式,而不是沿用英特爾過去的封閉模式。

不過,要讓客戶真正信任英特爾,仍需要時間。“我們需要兩到三個非常重要的客戶,幫助我們推動性能提升。”他說。

換句話說,18A工藝能否按時、按質完成交付,或許決定了英特爾代工業務的生死。

儘管陳立武的演講展現了雄心,但市場仍然保持謹慎態度。英特爾股價在演講後盤後交易的態勢,也反映出投資者對其轉型路徑仍抱觀望態度。

Moor Insights & Strategy的首席分析師評價:“關於策略或產品的主題演講並沒有什麼新意。不過,英特爾董事會讓 Tan 來改變一些事情。”

在業內人士看來,英特爾的核心挑戰在於——如何在不犧牲短期營收的情況下,完成產品線優化,並讓代工業務真正具備吸引力。

“這不會在一夜之間發生。”陳立武在演講最後表示:

“但我知道,我們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