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股價飆漲難掩頹勢? 華爾街潑冷水:軟銀、川普也救不了
華爾街認爲,軟銀與美國政府的投資恐不足以挽救英特爾的頹勢。(圖/路透社)
美國半導體巨頭英特爾近來喜事連連,不但美國總統川普一改先前口風,大讚該公司執行長陳立武,軟銀集團還宣佈注資20億美元(約新臺幣600億元),美國政府也考慮入股英特爾。看好英特爾有望「敗部復活」,激勵其股價19日飆升近7%。然而,華爾街卻對此仍持保留態度,認爲英特爾所面臨的難題,可能大到軟銀或川普都無法解決。知名投資機構伯恩斯坦(Bernstein)的分析師Stacy Rasgon 更是明確表示,「我們不認爲英特爾的實力差距能靠資金解決」。
據雅虎財經報導,德意志銀行分析師Ross Seymore認爲,美國政府可能入股英特爾的消息,加上軟銀的投資,顯示英特爾執行長陳立武正在「採取大膽行動,鞏固英特爾在當前艱難轉型過程中的財務與策略地位」。
不過,華爾街其他分析師卻對相關投資是否足以讓英特爾擺脫困境,提出了他們的質疑。
Loop Capital分析師Gary Mobley指出,軟銀與美國政府的投資「就像是一條另一端沒有錨的救命繩」,儘管英特爾找到了新股東,但是這樣的資金挹注,並不能保證能夠爲其晶圓代工業務,成功爭取到客戶訂單。
英特爾前執行長季辛格在2021年成立了晶圓代工部門,其目的就是要與晶圓代工業龍頭臺積電展開競爭。然而到目前爲止,該代工業務在爭取客戶方面,仍然面臨着嚴峻的挑戰。儘管英特爾對外聲稱,已經與亞馬遜、微軟等大型企業,達成了晶片生產協議,但實際上,英特爾本身仍然是其代工部門的最大客戶。
英特爾的發展計劃包括以其最新的技術爲基礎,打造出18A以及未來的14A等先進製程晶片。可是原本預計在2025年推出的18A製程,現在已經延遲到了2026年纔會首次亮相。
伯恩斯坦的Stacy Rasgon強調,英特爾目前所面臨的競爭力差距,與資金的多寡並沒有絕對的關係。他也對美國政府入股英特爾,是否真能協助英特爾完成其本土製造擴張的計劃,表達了他的疑慮,「英特爾原本應該免費取得《晶片法案》的補助;如今爲了這些資金而讓出10%的股權,似乎更加不利。如果目標是協助英特爾在美國建立大規模產能,那麼109億美元真的不夠」。
Moor Insights and Strategy創辦人兼首席分析師Patrick Moorhead認爲,英特爾需要大約400億美元(約新臺幣1.2兆元)的資金,才能夠成功打造出下一代的14A技術。他表示,「就短期而言,美國政府扮演的角色是造王者,他們剛剛把英特爾扶上王位,並且爲此制定相關政策,以確保英特爾的代工業務能夠取得成功」。可是從長遠來看,這樣的干預,卻可能使英特爾的發展問題變得更加複雜,最終可能導致英特爾創新能力不足、效率低下以及成本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