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該下市了」!前董事提三大具體步驟 燒3兆元追趕臺積電

英特爾近期迎來兩大新股東,爲其復甦注入新希望。路透

美國政府和輝達(Nvidia)近期相繼入股英特爾(Intel),爲這間多年來表現不佳、策略屢遭挫敗的美國半導體巨擘,點燃復甦的新希望。英特爾前董事表示,下一步就是政府安排讓這間公司下市。

四名英特爾董事會前成員19日在《財星》雜誌共同撰文指出,英特爾應分拆成幾間不同公司,其中一間應聚焦於爲全球企業製造晶片,目標在超越如今只有臺積電能達到的水準;另一間則應投入晶片設計。兩者的功能、市場和任務互異。

這幾名前董事表示,英特爾的戰略目標在於,拆解過去或許有利於該公司的企業集團,它如今不僅無法滿足美國對本土晶圓代工廠的需求,也不再爲股東創造最大價值,並提出他們認爲的可行步驟:

首先,政府應該在由美國晶片設計巨頭組成的財團支持下,買下英特爾全數上市股票。只要輝達、微軟、蘋果、亞馬遜、高通、博通、Google等設計大廠隨意組合,就能輕易出手。晶圓代工廠若能成功,將是川普政府的一大勝利,對只能倚賴臺積電的大型半導體設計廠而言,更是一大利多。

二來,美國政府和上述財團應該替英特爾的設計業務尋找新東家,包含伺服器和個人電腦。粗略估算,英特爾的企業集團結構,背後潛藏龐大價值。比方說,其晶圓代工業務的帳面價值約700億美元,目前仍大幅虧損,若要與臺積電競爭,未來十年還需多達1,000億美元(新臺幣3兆元)的新資本。

其他可獨立壯大的業務還包含:個人電腦的微處理器設計業務(估值約1,000億美元)、伺服器與資料中心設計業務(潛在估值1,000億美元)、自駕車公司Mobileye(估值約150億美元),以及在全球投資私人企業的龐大創投投資組合。

第三,英特爾若轉爲非上市公司,將能吸引最頂尖人才。現有的上市公司模式無法有效爭奪人才,缺乏人才,就難以在製造領域追趕臺積電,或提升其他業務的競爭力。非上市公司可提供極具吸引力的薪酬方案,並承諾未來重新上市時帶來可觀回報。

整頓約可在一年內完成,這是當初AT&T在1980年代分拆所花費的時間。英特爾各部門可望在2028年前以優厚價格出售,或公開上市,爲私人股東帶來可觀回報。納稅人可能獲得數千億美元的收益。不僅如此,就創造就業與國家安全而言,其價值更難以估量。

目前,美國政府和輝達面臨棘手難題,若能主動掌控局勢,便可爲納稅人創造一個極具潛力的利多契機。更重要的是,分拆英特爾將大幅嘉惠美國建構半導體生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