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收毛利雙增,高管增持,訊飛角力大模型

文/每日資本論

“今年上半年確實沒有達到我們的預期,這裡要表示抱歉,但基本盤都增強了。”8月22日,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在2024年中期業績說明會上毫不避諱地表示。

科大訊飛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其實現營收93.25億元,同比增長18.91%;淨利潤虧損4.01億元。2024年Q2收入56.78億元,同比增長14.62%,毛利23.6億元,同比增長21.79%,Q2毛利增幅高於收入增幅。

虧損的主要原因是,科大訊飛上半年在大模型研發以及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和產業鏈可控,以及大模型產業落地拓展等方面的新增投入6.5億,以及持股的三人行、寒武紀等金融資產取得投資收益變動導致的投資收益及公允價值減少。

“扣除大模型研發投入和市場前期投入,以及一些壞賬,我們利潤還是上升的……”劉慶峰還透露,去年訊飛主要產品線有79條,今年公司核心戰略就是聚焦——將不盈利產品線砍掉,把主要產品線做透——十幾億變成幾十億。

是不是有點眼熟?

當年家電巨頭美的集團爲了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在集團內部開始大刀闊斧地改革,就是砍掉不盈利或者微幅盈利卻佔用集團資源的產品線,爲日後美的“再造一個美的”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難怪國金證券對科大訊飛發佈“買入評級”。研報預計,科大訊飛2024年至2026年營收分別爲231.3/269.9/310.7億元,同比增長17.7%/16.7%/15.1%;歸母淨利潤分別爲1.7/7.1/13.0億元,同比增長-74.2%/318.0%/83.5%。

換句話說,機構認爲,未來三年科大訊飛可期。

公允地講,由於科大訊飛虧損,部分投資者對其未來的發展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擔憂。尤其是大模型是個“燒錢”的買賣,如何在算力邊際和盈利之間找到平衡點是關心科大訊飛以及國家大模型戰略投資者急切要尋找到的答案。

多點開花,營收毛利雙增

細心的投資者不難發現,科大訊飛2024年半年業績財報中其實亮點頗多。

重點的是,科大訊飛上半年營收的增速不僅高於行業平均水平,顯示了其在複雜市場環境下的強勁競爭力。同時,科大訊飛的毛利達到37.48億元,同比增長19.08%,高於收入增速,表明其在成本控制和盈利能力方面均有顯著提升。

“每日資本論”梳理財報發現,科大訊飛2024年上半年的營收,創出了自2008年上市以來的歷史新高,是上市當年中報業績的10倍。

實屬不易。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6月底,中國約30%的工業企業處於虧損狀態,這一比例超過了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的高峰。再加上,大模型落地存在各種挑戰,而作爲國家隊的科大訊飛又必須承擔一些重大科技突破的使命和責任,投入肯定不能減少。

從業務結構來看,科大訊飛的多項核心業務均保持了高速增長。教育業務作爲科大訊飛主營業務中的重點發展領域,上半年實現營收30.12億元,同比增長24.41%。醫療業務營收達到2.28億元,同比增長18.80%。開放平臺業務表現尤爲突出,實現營收23.4億元,同比增長47.92%。

智能硬件業務在星火大模型的賦能下,實現營收9億元,同比增長56.61%,其中翻譯機、辦公本、錄音筆等辦公硬件的增長尤爲顯著。此外,汽車業務也延續了強勁的增長勢頭,上半年實現營收3.5億元,同比增長65.49%。

部分機構的研報認爲,科大訊飛B端和C端業務持續增長,特別是汽車智能網聯和開放平臺業務增勢較高,其中教育業務、智能硬件業務同比增長也相當亮眼。G端業務上半年承壓,比如數字政府、信息工程、智慧政法業務同比出現了下滑,但也說明這幾個板塊業務在下半年乃至未來都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難能可貴的是,科大訊飛今年上半年銷售回款增長20%,經營性現金流與去年基本持平,應收賬款增幅可控,實際壞賬率處於較低水平。

顯然,科大訊飛在調結構高質量發展已經立竿見影。雖然其他指標看感覺是處於陣痛期,但是從現金回款看已經率先走出並且註腳了之前公司戰略的前瞻性。而且在突破卡脖子的關鍵時期,央地相關機構和部門對科大訊飛給予了足夠的理解和支持。

科大訊飛表示,在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下,調整了更健康的經營結構,爲可持續發展進一步夯實了基礎。

持續加碼,搶佔AI高地

當然,科大訊飛的未來還是要看其在大模型方面的獨特競爭力。更直白點說,大模型發展到什麼程度將決定科大訊飛到底能飛多高。

科大訊飛作爲國內較早被列入實體清單,2022年又被極限施壓的中國科技企業,在自主可控方面多年持續投入,在國產化戰略中經過很多艱辛曲折。即便如此,科大訊飛也一直研發投入方面不斷加碼。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科大訊飛的研發投入爲21.9億元,同比增長32%。

科大訊飛圍繞大模型相關的總投入約13億元。具體爲圍繞通用大模型研發投入增加4億元,圍繞大模型訓練推理平臺工程化的研發投入增加1.6 億元,圍繞大模型推廣和應用推廣投入增加1.2億元,各BG、BU圍繞大模型產品化的投入增加超過6億元。

劉慶峰不止一次地強調,在這一輪以大模型爲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競爭中,唯有搭建自主可控國產算力底座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縮短國際化差距。

作爲國內唯一完全自主可控且基於全國產算力平臺訓練的大模型,訊飛星火的成果十分顯著。6月27日,訊飛星火 V4.0 如期升級,在底座能力上全面對標 GPT-4 Turbo,在國際知名的 HumanEval、WinoGrande、GPQA 等 10 項英文評測和 C-Eval、CMMLU 等 2 項中文評測中,8 項超過 GPT-4 Turbo。

《中國大模型中標項目檢測報告(2024年 7月)》顯示,科大訊飛上半年及7月大模型中標數均領先,並牽頭和參與編寫併發布多項大模型相關標準。不久前,科大訊飛還作爲第一完成單位的“多語種智能語音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摘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是19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一等獎牽頭單位中唯一的民營企業。

數據顯示,“訊飛星火”是迄今爲止全民可下載大模型中唯一基於全國產算力訓練的大模型技術成果,“訊飛星火”APP 在安卓端的下載量達 1.4 億次,國內工具類通用大模型APP排名第一。

8月21日,在2024世界機器人大會上,科大訊飛發佈“大模型+具身智能的人形機器人”的整體運動性能提升了2倍,複雜任務拆解成功率超過95%,交互性能進一步提升。

未來可期?

在不斷挖掘技術潛力的同時,科大訊飛大模型商業變現到自我造血過程中的路徑和節奏已經逐步清晰。其發佈了面向教育、醫療、汽車和企業智能體等多款軟硬件產品,充分展現了科大訊飛在大模型應用落地方面的領先能力。

事實上,科大訊飛在大模型落地方面是“雲、邊、端”一體化、全場景佈局,來滿足各個複雜多元場景對大模型的需求。簡單說,這類似由點到線再到面的佈局。

比如,在“面”側的汽車場景中,通過端側小模型+雲側大模型協同,既能夠解決用戶在無網弱網環境下的交互,還能更好地保護隱私,對於簡單問題直接在本地端解決,複雜問題在雲端解決,既能給用戶帶來很好的體驗,也能夠有效降低成本。

劉慶峰介紹,科大訊飛已經臨近了或者看到了A+的天花板。這就像當年科大訊飛做“雲”業務一樣,部分巨頭甚至並不好看訊飛,認爲風險很大。但事實證明,訊飛並不需要大規模幾百億美元的投入就能做好。異曲同工,“大模型商業化方面訊飛看的也比較透,持續投入是因爲我們不願意錯失這次顛覆性的變革。把我們優勢發揮好,我們有信心打贏。”

更具想象力的是,一家千億級的科大訊飛居然“撬動”了3家超萬億級的企業。

不久前,中國大模型行業傳來一條令人振奮的消息——中國石油集團董事長戴厚良、中國移動董事長楊傑、華爲公司常務董事、華爲雲CEO張平安,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共同簽署了崑崙大模型合作共建協議。

如此高規格的簽約儀式,標誌着崑崙大模型建設正式啓動,對於推動人工智能在能源化工行業的大模型開發建設和高水平應用,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重要意義。

顯然,這是國產大模型商業化落地又一里程碑式的突破。

衆所周知,中國大模型市場經過2023年百模大戰之後,今年快速進入到如何去發揮從移動互聯網時期中國技術企業的場景和應用優勢,在堆參數之外,找到讓模型高效落地於行業應用的路徑,將實驗室裡的模型能力轉化爲看得見的應用價值階段。

而科大訊飛與央國企巨頭合作,不僅爲大模型落地提供了可靠的場景保障,更可以形成持續經營的大規模收益。要知道,在敏感的證券市場,通常上市公司若能與一家國企合作,其估值空間會立即成倍數放大。

小插曲是,劉慶峰在半年業績說明會上進行了闢謠。他說:“我們跟華爲保持長期良好的合作,已經重新簽署全面深化合作戰略協議,共同探索國內最具前瞻性的技術應用。”

科大訊飛的高管團隊已經用行動表明了態度——公司總裁吳曉如、副總裁江濤、副總裁聶小林將利用自籌資金在未來6個月內通過集合競價的方式增持公司股份,擬增持金額不低於2000萬元。

據悉,未來幾年,科大訊飛不會大幅度增加重資本的算力投資,採用“沿途下蛋”的方式確保在商業化過程中保持強大的市場競爭力。科大訊飛董事會秘書江濤表示,“未來,我們不需要在算力方面過多投入,有信心在保持通用大模型領先的情況下,打贏商業化的這一仗。”

【文章只供交流,並非投資建議,請注意投資風險。碼字不易,若您手機還有電,請幫忙點贊、轉發。非常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