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清大國際志工募來231臺二手電腦 帶AI教育到非洲
成軍18年的清華國際志工團今年暑假擴大規模,30名科技志工將帶着募來的231臺二手電腦,前進非洲坦尚尼亞、史瓦帝尼、肯亞與莫三比克4國推動資訊教育,並首度導入AI人工智慧課程,期盼能幫助資訊偏鄉地區師生應用AI工具,跨越數位落差。
清華大學副校長戴念華說,教育是社會翻轉的重要機會,清華學生走到海外,看世界上哪裡需要幫忙,獻出了很大的愛心。理工、人社、科法等不同專業的學生各自發揮所學,去修電腦、規畫課程、募款及統整資源,也是很好的學習。
清大指出,坦尚尼亞是清華國際志工最早紮根服務的地區,但因疫情中斷5年,今年將重啓連結,前往9所學校開授電腦課程;史瓦帝尼團今年則從過去的先行團升格爲正式團,擴大至5所學校開課;肯亞團今年將首度前往資源匱乏社區推動資訊教育,並與慈濟基金會合作,成爲首支前往莫三比克服務的臺灣大學生志工團。各團的服務時間多達5至6周。
清大表示,清華國際志工團今年出團的最大特色是首度導入AI教育課程,並針對各地網路等不同軟硬體條件來設計適用的AI教學方案。團隊指出,課程將聚焦於「AI素養」,教導學生理解AI在生活中的角色、社會影響,以及辨識深僞影片或假資訊的能力,幫助他們掌握立即可用的數位生活技能。
如坦尚尼亞團就規劃AI科技素養課程,領隊郭芷瑄說,課程內容包括Python程式語言和Scratch視覺化程式設計,也將從環境永續角度切入,引導學生將電子廢棄物再生爲創意作品。
史瓦帝尼團將舉辦AI教師工作坊,教導當地教師將ChatGPT和Canva等數位工具用於課堂教學,同時爲學生開設媒體識讀課程。團長林昱希表示,團隊設計了模組化、可在低資源環境下使用的教材,希望在志工離開後,資訊課程仍能持續推動。
肯亞及莫三比克先行團領隊廖庭輝表示,在網路較穩定的地區,將引導學生應用ChatGPT;網路受限地區則使用離線教材作爲替代方案。團隊也準備了PHET、GeoGebra等數位教材,提供當地師生使用,彌補資訊教育資源缺口。
廖庭輝說,就算沒有網路,團隊分享的知識和臺灣文化也能開拓這些難以接觸外界資訊學生的視野,如史瓦帝尼團就將在當地舉辦「臺灣日」活動,以臺灣傳統童玩來建立文化連結。
史瓦帝尼團領隊曾韋婷說,去年她在非洲教學的課堂上,許多孩子沒有看過電腦,連握滑鼠都握反,「我得握着他們的手,示範如何快速點擊兩下。」但課後有孩子跑來牽她的手,問下週是否還能繼續上課,讓她好感動,也決定今年再度到非洲服務。
清華國際志工團特別感謝清華校友總會以及各界支持力量,包括教育部青年發展署提供海外志工計劃補助,華碩文教基金會、富邦金控、聯詠科技、協昆公司、高夫科技、優美科、聯華電子科技文教基金會等單位贊助;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ACC阿彌陀佛關懷協會、臺飛國際志工交流協會,提供獎學金及當地協助。清華校友辛水泉、黃崇飛,以及沛錦科技總經理宋智達等個人捐款也是志工團重要後盾。
臺北富邦財富管理總處副總陳美珍表示,清華學子幫助非洲偏遠地區,科技向善的精神令人感動。富邦金控作爲贊助單位,深信行善得福,有能力就有責任回饋社會。她期許學生們秉持初衷與熱情,「正向的力量可以成就無限可能」,並期盼志工們在非洲播下的種子能成爲真正的改變力量。
清華國際志工團自2007年成團,足跡遍及非洲、中美洲及亞洲等8個國家,累計超過7百位清華學子赴海外服務,更獲得教育部青年發展署海外志工服務團隊特優獎等多項肯定。
成軍18年的清華國際志工團今年暑假擴大規模,30名科技志工將帶着募來的231臺二手電腦,前進非洲坦尚尼亞、史瓦帝尼、肯亞與莫三比克4國推動資訊教育。記者王駿傑/攝影
清華國際志工教授史瓦帝尼孩童資訊課程。圖/清大提供
成軍18年的清華國際志工團今年暑假擴大規模,30名科技志工將帶着募來的231臺二手電腦,前進非洲坦尚尼亞、史瓦帝尼、肯亞與莫三比克4國推動資訊教育,今舉行志工團行前會。記者王駿傑/攝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