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莫拉克16週年之際 日光小林社區首座低碳農場動土
日光小林社區大滿舞團用大武壠族的傳統文化感謝16年來各界對小林的關懷,要告訴大家小林已逐漸走出傷痛。記者巫鴻瑋/攝影
位於高雄市杉林區的日光小林社區,是由莫拉克風災小林村倖存受災戶合力重建的社區,今年災後16週年,社區終於合力在公私部門合作下,動土興建首座低碳農場作爲智慧農業示範據點,希望藉由小林村重生的故事,讓社會看見小林的韌性與生命力。
協助開辦低碳農場的蓋婭智壤科技執行長林盈表示,他們將智慧農業的概念導入農場經營,用AI、物聯網技術協助居民種植小林在地特色農產品,例如雞腳刺、芋頭等經濟作物,希望藉由振興農業,讓日光小林社區能夠有穩定的收入來源,未來也會與企業合作採購農產品,讓全臺民衆都能吃到小林出產的農產品,更期望這種模式能夠複製,讓更多曾受天災影響的民衆,能夠走出災後傷痛、自力更生。
日光小林社區是在2009年莫拉克風災後,於2011年重建入住,不過因災後倖存村民四散,即便入住永久屋,但因缺乏經濟來源,大多數年輕的小林人仍只能外出工作,使得小林人口漸少,留在日光小林社區的居民也因失去原有耕地,只能四處租地農地維生。
日光小林低碳農場在今年終於由社區主動租下鄰近臺糖的1甲7分農地,作爲重建後首度擁有的農耕基地,這座農場不只爲社區自給自足、減少食物運輸與碳排,也結合環境教育、文化導覽與農事體驗,帶動農村旅遊與在地經濟,期盼走出屬於臺灣社區的新農業模式。
農場整體規畫歷時近2年,由社區居民合力主導,導入蓋婭智壤科技的仿生地下灌溉技術與韌性農業方案,並獲農業部水保署臺南分署、高雄市農業局與文化局等單位支持,共同爲臺灣農村氣候轉型開出一條新路。
馬尼拉經濟文化辦事處高雄分處長崔瑞霞也出席動土,崔瑞霞指出,菲律賓也是天災頻發的國家,一年有20場颱風侵襲,期望日光小林低碳農場的經驗,能夠作爲未來菲律賓學習的對象,成爲農業人才培訓基地。
小林村如今種植多項農產品,如雞腳刺、檸檬、薑黃等作物,成爲居民重要經濟收入。記者巫鴻瑋/攝影
日光小林社區用大武壠族的傳統大鼓陣,祈願低碳農場動土順利。記者巫鴻瑋/攝影
莫拉克災後重生的日光小林社區將在社區旁開闢低碳農場,期待民衆看見小林充滿韌性的生命力。記者巫鴻瑋/攝影
小林村如今種植多項農產品,如雞腳刺、檸檬、薑黃等作物,成爲居民重要經濟收入。記者巫鴻瑋/攝影
莫拉克災後重生的日光小林社區將在社區旁開闢低碳農場,期待民衆看見小林充滿韌性的生命力。記者巫鴻瑋/攝影
日光小林特色香腸「黃金香腸」使用在地薑黃粉製作。記者巫鴻瑋/攝影
莫拉克災後重生的日光小林社區如今有百戶居民,仍守護在楠梓仙溪谷的土地,傳承大武壠族的文化。記者巫鴻瑋/攝影
莫拉克災後重生的日光小林社區將在社區旁開闢低碳農場,期待民衆看見小林充滿韌性的生命力。記者巫鴻瑋/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