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挑戰或加劇,微利時代豬企穿越週期:“倖存派”降本增效,“重整派”整合資源

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周立

2024年,豬價衝高、成本下降,爲生豬行業的盈利改善奠定了基礎。

“豬茅”牧原股份(002714.SZ)2024年生豬銷量(7160.20萬頭)和收入(1362.25億元)均創新高,在完成出欄目標的同時再次鎖定千億營收;身爲養殖龍頭的溫氏股份(300498.SZ)在2024年不僅實現扭虧爲盈,其還預計營收首次突破千億元。

在度過漫長的虧損週期後,牧原股份、溫氏股份仍穩居行業前三,在“後豬週期”時代穩健發展。迎頭趕上的還有新希望(000876.SZ),在豬價回暖、優化成本之下,其去年實現1652.49萬頭的出欄量和267.58億元的銷售收入。

與巨頭們一樣,腰部的養豬“穩健派”在2024年不再猛上產能,取而代之的是降本增效,主動收縮資產負債表,以期望能在微利時代中更好存活。

不過,在這一輪豬週期裡,有巨頭瀕臨破產,也有昔日黑馬“失蹄”。作爲“重整派”的正邦科技(002157.SZ)、天邦食品(002124.SZ)、傲農生物(603363.SH)近年來不斷剝離資產、整合資源,選擇輕裝上陣以望東山再起。

在賣“子”回血和豬價回暖的雙重作用下,處於預重整階段的天邦食品預計2024年歸母淨利潤爲13.60億元~15.60億元,實現扭虧爲盈;傲農生物剛進入重整計劃執行階段,藉助重整契機打造“飼料加工爲基本盤,養殖和食品爲輔”的產業格局;正邦科技在2024年三季度扭虧爲盈,資產負債率持續下降,2025年將衝擊700萬頭的出欄量。

展望2025年,隨着養殖產能的恢復及規模化的普及,豬價波動區間或進一步收窄。卓創資訊生豬分析師李晶對時代週報記者分析道,2025年整體豬價水平會低於2024年,但整體價格變動幅度會較2024年有所收窄,可能更偏向於低位震盪的水平。

行業微利仍將是主旋律,“穩健派”和“重整派”又要如何應對?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穩健派”:降本增效主動縮表

“當前,生豬養殖行業已從數量增長階段進入質量提升階段。”牧原股份董秘秦軍在2024年5月接受時代週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經歷了2018年非洲豬瘟後的豬價暴漲,不少豬企都選擇大幅擴產,跨界入局的新養豬人也屢見不鮮,希望能夠成爲暴富神話中“一頭豬賺兩千”的主人公。但伴隨無序擴張、非瘟常態化和能繁去化緩慢,豬價“寒冬”籠罩整個行業,史上最長豬週期改變企業家們的認知。

2018年的牧原股份還不是上市豬企的“老大”,彼時其一年生豬出欄量爲1101.10萬頭,低於溫氏股份的2229.70萬頭,排在第三的是正邦科技,全年出欄553.99萬頭。

這一年底,農業農村部預計生豬養殖規模化水平提高至50%,而到2024年底,全國生豬養殖規模化率預計超70%。

生豬養殖的生態格局在此期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大量抗風險能力弱的落後產能因不具備競爭力而逐步退出市場,在生物安全、成本管控方面表現較好的農場或企業,藉助資本力量迅速崛起,形成規模化;而上市豬企的排名也在經歷豬週期的洗禮後重新洗牌。

2024年養豬“三巨頭”的生豬出欄量過億,牧原股份憑藉7160.20萬頭一馬當先,溫氏股份和新希望分別達到3018.27萬頭和1652.49萬頭。

展望未來,《全國現代設施農業建設規劃(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全國主要大中城市畜牧養殖規模化率達到83%。

隨着規模化發展,業內普遍認爲,生豬行業將長期處於豬價波動不明顯的微利狀態,“不賭週期”成爲行業共識,而降本、提質、增效,成爲上市豬企厚積底氣,行穩致遠的“必修課”。

2024年,上市豬企降本成效顯著,牧原股份、神農集團(605296.SH)、溫氏股份、天康生物(002100.SZ)等養殖成本已降至14元/公斤以下。

“飼料價格下降貢獻了養殖成本下降的50%左右。”牧原股份在2024年三季報業績會上透露。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豆粕價格和玉米價格分別跌超24%和16%。

神農集團副總裁頓燦同樣在接受包括時代週報在內的媒體採訪時提到,原料成本對於養殖成本影響較大,“說實話,以前基本以產定銷,供應鏈採購策略也非常粗糙,時常因信息差導致採購決策失誤,吃了不少高價原料的虧。”

除此之外,神農集團董事長何祖訓認爲,豬羣健康、高效運營、產業一體化生豬養殖行業的競爭核心。因而,提升生產指標(提高PSY和仔豬健康度,降低料肉比、斷奶仔豬成本等),以及通過精細化管理提高生產效率,同樣成爲豬企降本的手段。

除了降本增效,減負也是“穩健派”們2024年的工作重點,暫停新產能建設,將募集資金轉向維持公司運營成爲企業最佳選擇。

去年以來,多家上市豬企公告終止養豬項目:東瑞股份(001201.SZ)終止5.50億元樓房養豬項目、牧原股份終止7個豬場建設項目、溫氏股份終止2個湖北養豬項目、金新農(002548.SZ)終止2個生豬養殖項目……僅終止上述項目,上市豬企便有超10億募集資金用來永久補充流動資金。

“當前公司經營策略已轉變爲穩健增長,長期來看資本開支將呈現下降趨勢,未來具體資本開支規模公司將根據市場情況及經營情況進行調整。”牧原股份相關人士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

隨着生豬價格上漲、養殖盈利增加,頭部豬企的負債總額和資產負債率不斷下降,生產經營狀況普遍好轉。2024年前三季度,21家以生豬爲主營業務的上市企業合計盈利265.50億元,而2023年同期虧損190.40億元;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上述豬企資產負債率同比下降5.70個百分點至60.80%。

“重整派”:整合資源東山再起

2018年的行業“老三”正邦科技,憑藉着擴張,生豬出欄量一度在2020年躍居行業第二。但激進擴張的正邦科技沒能熬過豬週期底部,在2022年啓動預重整程序。歷時一年多借雙胞胎集團之力“重生”復產,2024年的出欄量達414.66萬頭。

迎來“白衣騎士”的正邦科技,不斷剝離資產、整合資源,也成爲2024年“重整派”豬企發展的縮影。

在非洲豬瘟之後的行業景氣週期裡,傲農生物憑藉快速擴張的養豬規模,一度被冠上“養豬黑馬”的稱號,但同樣未能避免豬週期下行行情導致的生存困境和資金危機。

從2023年下半年開始,傲農生物不僅提前出欄生豬,還主動關停部分效率低下豬場,但在造成巨大損失的同時仍逃不了被債權人申請預重整的宿命,成爲繼正邦科技後第二個被申請預重整的上市豬企。

相同的是,傲農生物在產業投資人的支持下順利進入重整計劃執行階段。重整計劃顯示,公司將實施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共計轉增17.35億股股票,全部用於引入重整投資人及清償債務,並且擬剝離資產委託設立信託計劃,對應的信託受益權將作爲清償超過 2000萬金額普通債權所需償債資源的來源之一。

“重整中將處置低效無效豬場,退出北方市場,深耕福建、江西等市場。同時,根據市場情況,動態調整仔豬和育肥業務比例,形成有彈性的業務模式,提高抗風險能力。”傲農生物稱,未來將主要開展“公司+農戶”的輕資產育肥模式,未來佔比將達到80%。

除此以外,傲農生物稱,將把握重整契機,形成以飼料加工爲基本盤,以養殖和食品爲輔助的產業格局,堅持穩健經營、穩步推動產業縱向一體化,通過重整投資人各方面的支持和賦能,實現經營優化和升級,進一步提升綜合競爭力及持續經營能力。

與上述兩者不同,天邦食品是首家主動申請預重整及重整的上市豬企,也藉着豬價回暖的行情逐步“回血”。

此前爲了“自救”,天邦食品先後通過出售資產等多種方式補充現金流:先是2021年出售了生物製品業務和大部分飼料業務,後是2022~2024年頻繁轉讓轉讓史記生物技術(南京)有限公司大部分股權回籠資金。

雖然天邦食品尚未迎來重整的“白衣騎士”,但仍在積極謀求出路,盤活資源。

2024年12月,廈門建發、正虹科技及天邦食品在飼料合作方面簽署了一系列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內容,廈門建發將依據天邦食品的需求,向正虹科技提供原料,由正虹科技負責加工成飼料後供應給天邦食品。未來,正虹科技和天邦食品還計劃通過天邦下屬的“嗨客豬管家”託管業務,共同運營湖北和湖南的閒置豬場,進一步擴大生豬養殖規模。

隨着豬價回暖,天邦食品不僅在2024年實現扭虧爲盈,而且資產負債率從2023年底的86.73%驟降至73.85%,成爲靠自身減負最快的“重整派”。

2025年行業盈利能力迎來考驗?

在剛剛過去的2024年12月,本是醃臘旺季豬價卻持續低迷,單月頭均養殖利潤已銳減超百元。

“大家預期今年2、3月份豬價會很低,爲了預防風險,就提前在去年12月份賣掉,小體重能賣也賣了。”有業內人士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

根據李晶提供的數據,截至本週全國生豬出欄均重爲123.50公斤,較2024年12月初下滑了2.49公斤。對於減重出欄的原因,其認爲一是豬企對2025年整體行情並不看好,所以把後期的部分生豬提前賣掉,二是西南地區的醃臘需求會將一部分大豬消化掉,同樣會導致交易均重呈現下滑。

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24年11月末能繁母豬存欄量爲4080萬頭,相當於正常保有量(3900萬頭)的104.6%,屬於綠色區域,但也已接近臨界值。

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朱增勇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2025年生豬出欄量預計小幅增加,豬價可能較2024年有所下降。

“2025年豬企要穩產增效,及時淘汰落後產能母豬,順時順勢出欄,全年的管理中心要放在控成本、提效益上,在總需求量穩定的前提下,盲目擴產勢必會給企業經營帶來較高的市場風險。”朱增勇認爲,隨着我國豬肉消費需求進入平臺期,生豬生產的總需求量穩定,因此降本增效、減少產業鏈環節不必要的交易成本,將是企業未來需要考慮的重點。

大肆擴產負擔太重,降本細摳分釐。在此境地下,無論是“穩健派”還是“重整派”,面對2025年進一步加劇的盈利考驗,數智化創新成爲未來的養豬必須項。

有業內人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在2024年10月的李曼養豬大會上,不少國內大型養殖企業身影漸漸消失,參展的企業展位也變小了,門可羅雀。與之相反的是,某豬場管理軟件的路演現場人山人海,不少觀衆拍照學習,“智能養豬”“數智化轉型”成爲熱詞。

在2024年初,牧原股份董事長秦英林就提到,行業必須靠技術驅動而非投資拉動。“要把原來的投資拉動變成靠技術、靠創新、靠智能化,與當代科技進步相結合。這是我們爲什麼現在要做數字化、智能化的養豬。”

2024年,牧原股份進一步在技術創新方面發力。牧原股份相關人士表示,公司基於生豬養殖的業務場景,研發智能養豬裝備,通過分析各項智能化裝備所收集的採食量、溫度、溼度、豬病等數據信息,建立起智能養豬系統,讓養豬更加標準化,更簡單,幫助沒有經驗的人把豬養好。

河南牧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胡冬曾透露,利用智能巡檢機器頭均成本可降低32.25元,目前牧原部分優秀養殖場完全養殖成本已經降至12元/公斤以下。牧原股份表示,在不考慮飼料原材料價格波動的情況下,公司希望2025年可以階段性達到12元/公斤的成本目標,並圍繞600元降本空間進行技術創新。

數智化也是新希望未來重點發展方向。不過,在新希望董秘蘭佳看來,企業不能爲了智能化而智能化,所有數智化最終都是爲業務服務,一定要和業務緊密結合,並達到非常明確的生產作用或管理作用。

本文源自:時代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