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飛凌大中華區總裁潘大偉:看好AI和機器人,推進中國本地製造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張賽男 實習生許思佳 上海報道

“2025財年,英飛凌AI相關業務的營收預計將達到6億歐元;2026財年,這一數字預計將達到10億歐元。”近日,英飛凌科技全球高級副總裁及大中華區總裁潘大偉在接受包括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內的媒體採訪時表示。

作爲全球功率芯片和汽車半導體的領導廠商,英飛凌對AI業務的增長預測反映出半導體市場的發展趨勢。除了AI,其還看好機器人市場的機會,潘大偉表示,未來會幫助客戶優化機器人的系統設計,助力實現機器人的智能化、輕量化和高效化。

英飛凌於1995年落子無錫,開啓了中國市場的發展。30年來,中國已成爲其全球最重要也是最具活力的區域市場之一。2024財年,英飛凌實現營收149.55億歐元,大中華區在其總營收中的佔比達34%,是全球佔比最大的單一區域市場。

潘大偉表示,爲了響應“中國速度”、滿足市場和客戶需求,公司會讓更多產品實現本土化,加快產品開發。

加碼AI和機器人市場

英飛凌在汽車芯片、功率半導體和第三代半導體等領域都位於行業前列。2024年,英飛凌汽車電子的全球市場佔有率爲13.5%,位列榜首;汽車電子在中國市場佔有率更高,爲13.9%;功率分立器件和模塊領域的全球市場佔有率爲17.7%,連續多年保持份額第一;微控制器領域的全球市場佔有率爲21.3%,首次登頂全球MCU榜首。

從下游應用看,“汽車業務”“工業與基礎設施業務”“消費、計算與通訊業務”是英飛凌的三大業務支柱。其中,在消費、計算與通訊業務板塊,潘大偉特別談到了AI和機器人市場的機會,表示會加碼相關投入。

以ChatGPT爲代表的大模型掀起了這輪AI發展的用電焦慮,這使得英飛凌的電源產品有所作爲。據介紹,英飛凌在AI電源應用場景上可提供硅、碳化硅、氮化鎵三種產品組合。

潘大偉表示,300mm GaN的全規模化生產,將有助於實現GaN與硅的成本拉近,“這意味着在未來,同級的硅和GaN產品的成本將能夠持平,GaN已經到達了一個拐點。”

英飛凌預測,中國加速計算服務器市場規模將在2025年達到約380億美元。公司正與NVIDIA合作開發採用集中式電源供電的800V高壓直流電源架構(HVDC)所需的下一代電源系統,解決AI服務器高功耗痛點。

當前單臺AI服務器機架功耗已達數百千瓦,預計未來將突破1000千瓦,而英飛凌融合硅、碳化硅、氮化鎵三種技術的電源方案可將能效提升至97.5%以上,顯著降低數據中心碳排放。

在機器人領域,英飛凌將提供“從首到足”全棧式解決方案,已和超過20家機器人產業鏈公司達成合作,提供關節驅動、智能傳感、邊緣計算及安全互聯方案。潘大偉介紹,“英飛凌的氮化鎵關節方案將使機器人重量減輕,電池續航時間延長。另外,爲GPU供電的方案也可應用到機器人上。”

推進本地化製造

面對中國市場的機遇,英飛凌在進入中國30年之際,表明將加註“在中國、爲中國”本土化戰略。

這離不開大環境的變化。隨着經貿衝突加劇,美國不斷升級對中國的半導體出口限制,迫使中國汽車產業加速推動汽車芯片的國產化與供應鏈本地化。此外,近期多家跨國半導體公司均談及在中國進行本地化生產。

2024年11月,意法半導體宣佈將與中國第二大晶圓代工廠華虹合作,計劃於2025年年底在中國本土生產40nm節點的MCU。同年12月,恩智浦執行副總裁Andy Micallef表示,恩智浦將爲客戶建立一條中國芯片供應鏈。

去年12月,英飛凌CEO Jochen Hanebeck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提到,公司正加速推動通用半導體產品的本地化生產,會將部分產品的生產轉移至中國,以更好服務當地客戶。

本次媒體採訪中,在面對關於地緣政治不確定性的提問時,潘大偉回覆稱:“每個時期都有不同的挑戰。我們正通過強化生產佈局多元化來應對。”他指出,許多中國客戶正在走向全球,而英飛凌作爲全球化的公司,恰恰能爲他們的“出海”提供最堅實的支持。

據介紹,英飛凌本土化策略主要有四方面:本土化創新、本土化運營、本土化生產以及本土化生態,其中本土化生產強調擴大MCUs、MOSFETs等產品的本地化生產製造,加強與本地代工合作伙伴及後道生產製造夥伴的合作,同時充分利用好無錫的後道工廠。

談及國內激烈的市場競爭,潘大偉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國內半導體產業高速發展,這是非常好的事情,我們也非常尊重。儘管我們需要面對挑戰,但更多的是面臨着不同的機遇,在中國市場非常火熱的賽道有AI、自動化(包括工業自動化、機器人等),還有很多來自家電市場的發展機遇,我們會利用自身打造的整個生態圈支持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