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飛凌潘大偉:2025財年AI業務營收預計超6億歐元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倪雨晴、實習生邵卓人 深圳報道

AI已經成爲半導體企業的關鍵詞。

近日,英飛凌在2025英飛凌消費、計算與通訊創新大會上談及了功率半導體,還強調AI賦能和人形機器人等賽道的佈局。英飛凌科技全球高級副總裁及大中華區總裁潘大偉預計,在2025財年,英飛凌AI業務營收預計將突破6億歐元,並有望在未來兩年內超過10億歐元。

在英飛凌看來,AI與人形機器人將成爲復甦的重要機遇。憑藉在功率半導體、傳感器和微控制器產品上的傳統優勢以及系統級解決方案,英飛凌希望在這些高增長領域中佔據更大的市場份額。

與此同時,英飛凌重申了深耕中國市場的“在中國,爲中國”本土化戰略,通過技術創新與本土需求的雙向互動,塑造新的發展引擎。

比如,在生產方面,英飛凌將擴大MCU和MOSFET等通用半導體的本地化生產製造,並且充分利用無錫自有工廠。潘大偉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英飛凌還計劃在中國實現其他高壓、傳感、存儲等半導體器件的本地化生產。此外,英飛凌還將與國內前道和後道的生產製造合作伙伴緊密協作,以滿足客戶對供應安全的需求。

潘大偉表示:“通過本土化運營和創新,我們不僅能夠更好地服務中國客戶,也能爲全球市場提供更多高質量的解決方案。”

市場從低迷中復甦

過去一年,全球半導體市場正在經歷持續低迷,庫存壓力疊加需求疲軟,導致頭部廠商普遍承壓。英飛凌2024財年報告顯示,公司全年營收149.55億歐元,同比下降8%;2025財年第一財季,英飛凌收入繼續環比下降13%。

面對行業性的挑戰,英飛凌在積極尋求突圍之路。功率半導體是英飛凌的核心業務領域。2024年,英飛凌在功率半導體領域推出了兩項重要技術突破:20μm超薄硅功率晶圓和300mm氮化鎵(GaN)功率半導體晶圓。

超薄硅晶圓通過減少電流傳輸路徑中的電阻,優化功率器件的能效表現。而300mm(12英寸)晶圓則在單位面積芯片產出上相較於傳統的8英寸晶圓有顯著提升,同時它也良好適配英飛凌現有的300mm硅製造生產線。

此外,12英寸的晶圓平臺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和擴展性,可以廣泛適用於高壓和低壓場景,滿足人形機器人、儲能系統和充電樁等多樣化的應用需求。

在MCU方面,英飛凌已有一系列產品組合。英飛凌一直位於汽車MCU市場的第一梯隊,同時積極佈局AI邊緣計算、感知與實時控制技術在工業、消費及物聯網等領域的應用。

根據Omdia的數據,2024年英飛凌MCU市場的總銷售額達到224億美元,首次躍居全球MCU市場首位;其市場份額達到21.3%,相較2023年的17.8%增長了3.5個百分點,增幅同樣居於行業第一。

談及半導體市場的走勢,潘大偉告訴記者:“行業有周期,目前大家普遍認爲最具挑戰性的時期可能已經過去。在此前的一兩個月,去庫存化也進展得不錯。受益於汽車、手機,還有家電等市場的發展勢頭,我們預期下半年行情應該不錯,會有復甦的增長。”

佈局AI與機器人

英飛凌科技首席執行官Jochen Hanebeck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人工智能應用的日益普及,推動着英飛凌人工智能數據中心電源解決方案的需求。”

AI正在成爲全球用電最多的領域。AI服務器的功耗從兩年前每片GPU 400W增長至2000W,整個服務器機架的功耗也從60kW逐步攀升至150kW,在未來甚至可能達到1000kW。

能耗管理成爲AI時代的突出痛點。集邦諮詢分析師龔瑞驕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無論是AI服務器還是機器人,未來都需要更爲高效、緊湊的電源管理技術,而氮化鎵是其中的關鍵技術之一。

英飛凌在此時推出面向AI生態的半導體產品,通過硅、碳化硅和氮化鎵等不同方案,提高能源的轉換效率,使平均能效提升8%-10%,密度提升30%-60%。同時,該技術還有助於解決高功率設備持續運行時的過熱問題。

此外,英飛凌新近推出的PSOCEdge系列MCU,在邊緣端爲AI應用提供支持,有助於推動AI向ADAS、AI PC、智能家居等更廣泛的場景延伸。

在人形機器人領域,英飛凌則希望成爲行業內重要的全棧式解決方案提供商,賦能機器人的智能化、高效化和輕量化。例如,在馬達驅動方面,英飛凌利用氮化鎵技術將馬達系統做得更加小型化和高效化,從而降低機器人的整體重量,延長電池的續航時間,提高機器人行動的靈活性。

針對電池、傳感器、安全芯片等機器人的其他核心模塊,英飛凌計劃在未來與不同應用場景的客戶深度合作,爲機器人行業提供從“首”到“足”的全鏈條解決方案。

目前在機器人領域,英飛凌已經與多家機器人廠商開展深度合作,探索數據質量、行動能力和成本控制等關鍵問題的解決方案。

不過,由於AI和人形機器人產業自身的複雜性,在該領域的押注仍然面臨挑戰。集邦諮詢分析師喬安然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目前企業面臨的主要挑戰來自於技術壓力,此外整機制造成本高、商業應用場景受限、缺乏相應法律法規等問題也有待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