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AWS大中華區總裁儲瑞鬆:Agentic AI在爆發前夜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倪雨晴

“一年前,我說我們站在機器智能爆發的前夜,當時還有很多人問:‘真的會爆發嗎?’但今天,不再有人質疑。”近日,亞馬遜全球副總裁、亞馬遜雲科技大中華區總裁儲瑞鬆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獨家專訪時笑言。

“而現在,我們正站在Agentic AI爆發的前夜。我相信再過一年,也不會有人再問:Agentic AI會不會爆發?”儲瑞鬆說道。

所謂“Agentic AI”,即具備感知、推理、決策與執行能力的“智能代理系統”,正在成爲全球科技巨頭下一階段重點押注的方向。

大模型明星中,OpenAI在近日推出了面向 Pro/Plus/Team 用戶的 ChatGPT Agent,馬斯克的 xAI 推出了 Grok 4,強調“多智能體協同、原生聯網、超大上下文”能力。

在雲廠商側,在剛剛落幕的AWS紐約峰會上,亞馬遜雲科技(AWS)一口氣發佈了多項面向企業部署Agentic AI的關鍵產品和服務,包括面向智能體落地的核心平臺 Amazon Bedrock AgentCore,集成工具生態的AI Agents Marketplace,以及支持向量檢索的Amazon S3 Vectors等,建立起了“智能體即服務”(Agent-as-a-Service)的基礎設施。

相比於其他雲廠商,AWS的這一策略更偏重於部署與實用。Agentic AI時代,各式各樣的Agent爲雲服務中的“軟件即服務”(Softwareas Service)注入新內核 。

Gartner預測,到2028年,通過代理型AI自主作出的日常工作決策比例將從2024年的0%提高至15%以上,包含代理型AI的企業軟件應用比例將從2024年的不足1%提高至33%。

而對於身處大中華區最前線的儲瑞鬆來說,他看得更具體。目前,很多企業已在開發、客服、數據處理等環節開始試水Agentic AI,企業的落地節奏正在迅速拉開差距。

在他看來,Agentic AI火爆的背後,已經集齊了“大模型推理能力”“標準協議支撐”“低幻覺高效率運行”“多智能體協同”等技術要素。例如最新一代MCP協議(Model Context Protocol)正逐步成爲Agent訪問企業數據與調用API的“USB接口”,使智能體真正具備“手腳”。

這也爲雲廠商帶來新空間。傳統印象中,雲廠商爲AI提供的是“底層算力”——GPU資源、訓練框架、存儲服務。但隨着Agentic AI的興起,這種角色正在向上遊延伸。從巨頭AWS、微軟Azure、谷歌Cloud,到國內的阿里雲、騰訊雲、華爲雲,雲廠商正在“從算力服務商變爲智能服務商”,從底層基礎設施擴展爲AI Agent的新陣地和應用入口。

未來AI Agent平臺的競爭,不再只是“模型誰強”,更在於誰能讓這些Agent真正跑起來,並在真實世界中“做成事”。

爆發前夜

《21世紀》:Agentic AI爆發在即的判斷,是基於哪些趨勢總結而來?

儲瑞鬆:首先,是因爲技術各方面的關鍵要素已經匯聚在一起,使得Agentic AI成爲可能。其次,在一些具體行業和場景中,已經有先進企業開始落地應用,並取得了實際效果。

第三,在全社會的維度,對AI能力的質疑已經大大減少,企業都在考慮怎麼把AI真正用起來。

第四,推理成本的下降。根據斯坦福的報告,過去兩年推理成本下降了280倍,每百萬token的成本大幅度下降,機器的智力變得負擔得起。

同時,大模型幻覺率也大幅下降,過去一年當中幻覺率降低50%,最領先大模型的幻覺率低於1%,加入企業的知識庫,用RAG的方式,幻覺率在1%的基礎上又降70%,只有0.3%。某些場景下0.3%已可以接受,但在金融、醫療等強監管行業還是不行。

爲了解決幻覺問題,Amazon Bedrock的Guardrails中引入了一個“獨門秘籍”,叫Automated Reasoning Checks。它用數理邏輯的方法去判斷這個結果是不是跟已知的事實不相符,如果不相符就是幻覺,就把它拒絕掉,保證業務不會受影響。

《21世紀》:能否具體談談AI技術層面的關鍵進展?

儲瑞鬆:展開一點講,Agentic AI爆發的多個技術要素都已經具備。首先是大模型的能力。大模型是AI的大腦,現在無論是海外領先大模型,還是國內的頭部模型,都已經具備很強的“思考”能力。智能體能根據收到的指令進行規劃,把任務一步步拆解,每一步執行完後還能進行反思,如果發現結果不符合預期,還能自動調整。

其次,但光有“大腦”不夠,還需要“手腳”。現在出現了一些支持智能體的協議,尤其是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類似於USB這樣的通用接口協議。通過MCP,智能體可以訪問企業已有的數據,也能調用其他API。

再者,企業如果有數字化的基礎設施,比如說數據已經經過一些初步的治理,應用系統已經有API,智能體就有數據可以訪問,有API可以調用。所有這些集合在一起,讓Agentic AI的應用爆發幾乎是不可避免的,這是技術方面的準備。

此外,之前要開發一個多智能體協同的應用,雖然有一些SDK,但用起來比較麻煩,但現在像亞馬遜Strands Agents SDK,讓開發一個多智能體協同的應用變得非常簡單,大幅度提升效率。

我們一個合作伙伴之前做了一個AI應用,做多智能體協同這部分是3000行代碼,現在只要20多行代碼就可以實現。所以現在一個企業要去實現多智能體協同智能體AI應用,技術的門檻已經比較低了。

《21世紀》:目前哪些行業的AI應用進展特別快?

儲瑞鬆:AI編程非常典型,之前程序員要敲代碼,現在用先進的AI編程工具,比如亞馬遜Amazon Q Developer,很多時候編程工作是通過自然語言,英語或者中文實現。現在我們很好地支持中文,只要中文描述清楚,從生成需求文檔、產品加工設計,到代碼實現,再到自動化測試和部署,基本可以自動完成。

實際上,很多先進公司的開發團隊內部都在用AI來做軟件開發。它不是說30%、50%的提高生產效率,而是成倍地提高生產效率,這就是智能體在軟件開發領域裡面的應用。我們已經看到先進的企業不是做試點,而是已經在落地。

軟件開發之前被認爲是高智力的工作,而現在,如果有相應的數據和API,把整個過程邏輯梳理清楚,就可以通過智能體的方式去實現。

如何落地?

《21世紀》:隨着Agentic AI的應用越來越多,企業在落地過程中是否還有成本的顧慮?

儲瑞鬆:我認爲可以把企業分爲兩類,一類是Speed 1,一類是Speed 2。

Speed 1的企業已經意識到Agentic AI的爆發幾乎不可避免,正在主動擁抱AI,力求最大化釋放AI帶來的價值。如果認真算一筆賬,用Agentic AI的方式來做,與傳統方式相比,整體的價值創造更大,成本也未必更高。因此,它們在加速創新,全速前進。

但也有很多企業還在猶豫,甚至有的乾脆“捂住眼睛和耳朵”,不準用AI。

關鍵在於管理層的決策和認知,企業的頂層要意識到AI這件事情不只是技術部門、IT部門去做POC試點,最高管理層要意識到,未來會是人跟Agentic AI數字員工協同工作,這是企業管理者需要關注的點。

有的企業在頂層設計上就堅決擁抱,它就可能快速獲得業務價值的創造;有的企業動作會慢很多,競爭力就會逐漸變弱。

《21世紀》:整體的趨勢看,大家更加積極擁抱了?像AI一體機今年熱銷。

儲瑞鬆:是的,越來越多。特別是DeepSeek之後,企業的高層會考慮,現在技術這麼厲害,我們能用AI做點什麼,但也有很多企業沒有準備好。其中,有些企業買了AI一體機,DeepSeek模型也部署了,但是具體能做什麼、能給企業帶來哪些真實價值?卻不是很明確。

未來,很多企業需要考慮的,不是選擇哪家的模型,或者到底要買多少卡。真正要考慮的是,怎麼樣用雲服務商提供的能力,包括算力層面、大模型的選擇、智能體開發的SDK、多智能體協同的參考架構實踐指南等等。關鍵還是在於,怎麼樣在具體的應用場景裡面,能夠把應用落地,帶來價值,做好組織內部的變革管理。

《21世紀》:這點特別重要,怎麼能夠在企業工作流中真正應用生成式AI?

儲瑞鬆:打個比方,軟件開發領域,之前有一種敏捷開發的方式,由一個產品經理對接業務方搞清楚產品需求。他會對應一個Scrum團隊,團隊有很多開發者、測試工程師、UI設計師,可能需要十幾個人,這是之前的方式。

現在,我跟一些比較領先的,特別是初創類企業聊,他們覺得未來可能是一對一,一個產品經理對一個能夠很懂技術又很懂AI的人,這個人會指揮AI開發者做具體的開發工作,未來的趨勢是向這個方向演進。

有人會擔心,原來十個人的開發團隊未來做什麼,有可能變成,原來是一個開發團隊未來變成十個開發團隊,每個人帶個若干個AI員工,可以成倍提高整個企業的效率。

《21世紀》:從雲廠商的視角看,如何預測接下來AI應用的走勢?

儲瑞鬆:你看技術採用曲線(technology adoption curve),一開始有一些特別早期的技術熱愛者,然後是早期採用者(early adopters),是真正把新的技術能夠用在具體的業務場景當中,提前獲益;然後是後期大衆(Late majority);還有一些晚期採用者(later adopters),永遠會有這樣的分佈。花若干年的時間,一個新的技術會擴散。

現在可能有些企業不知道AI到底可以給企業做什麼,只是一個觀望懷疑的態度;有些企業,已經把它一半以上的甚至更多的研發讓AI來完成,有一家初創公司,新的代碼90%都是AI生成的。這意味着,這些公司用同樣的資源投入,價值創造效率會高很多,如果應用Agentic AI先人一步,有可能會變成持續領先。

我們在中國有近萬家(這個數字還在增加)客戶,不管是中國企業出海、外國企業進中國,還是中國本土企業用亞馬遜雲科技做創新,服務好他們,讓他們進行價值創造,這是我們想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