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恩生物上市刷新港股18A多項紀錄,首日股價飆升超116%

4月15日,抗體偶聯藥物(ADC)明星企業映恩生物正式在港交所掛牌上市,上市首日開盤價爲181港元/股,高開91.3%,並快速拉漲突破200港元/股,截至收盤股價上漲至205港元/股,漲幅達116.7%。

市場消息稱,映恩生物此次IPO創下港股18A生物科技板塊多項歷史紀錄:估值躍升三倍,成爲港股18A板塊中估值增幅最大的項目;國際配售獲13.52倍超額認購,爲2022年以來18A生物科技最高認購倍數。近年來港股18A企業降溫,映恩生物上市成爲2022年以來港股18A生物科技板塊融資規模最大的IPO項目。

尚未有產品上市,對外許可交易總額逾60億美元

被全球資本熱捧的映恩生物成立於2019年,聚焦於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疾病領域的ADC創新藥研發,目前尚未有產品上市,主要收入來自對外許可及合作協議。雖然年輕,映恩生物卻是ADC領域領跑者,吸引了15家基石投資者,包括BioNTech、富國基金、易方達等。

映恩生物此次港股上市計劃發售1507.16萬股H股,實際發售1733.23萬股,較計劃有所提升。其中,香港公開發售獲115.14倍認購,國際配售獲13.52倍認購,募集資金淨額約爲15.13億港元,將用於推動創新藥管線研發等。

因尚未由產品商業化上市,映恩生物目前尚處於虧損狀態,2023年、2024年,分別虧損3.58億元、10.5億元,主要來自研發活動有關的開支,以及與映恩生物的優先股有關的以公允價值計量且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負債公允價值變動。儘管沒有產品上市,映恩生物卻憑藉其在研項目實現對外許可及合作,在上述報告期內分別實現營收17.87億元、19.41億元。

迄今爲止,映恩生物已與BioNTech、百濟神州、 Adcendo、GSK(葛蘭素史克)等企業簽訂了多項對外許可及合作交易,交易總價值逾60億美元,其中截至最後實際可行日期已收到約4000萬美元。

映恩生物表示,集團主要依賴對外授權等收入,以及來自投資者的非經營性所得融資,來爲其研發活動提供資金。截至2024年12月31日,映恩生物的負債淨值爲41.12億元。但映恩生物董事認爲,集團有足夠的運營資金支付2024年12月31日之後12個月至少125%的成本,包括研發開支及行政開支。

去年研發開支超8億元

頗具潛力的研發管線,是映恩生物的重要資本,其核心競爭力源於其四大自主ADC技術平臺及12款在研管線。其中,兩款核心產品DB-1303(靶向HER2)和DB-1311(靶向B7-H3)已獲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快速通道資格,並在臨牀試驗中展現潛力。目前,映恩生物7款ADC進入臨牀階段,5項試驗獲中美監管雙批准,在17個國家的230多個臨牀試驗中心啓動七項全球國際多中心臨牀試驗。

因多個項目的臨牀研究推進,映恩生物研發投入不小,成爲其成本結構中的最大組成部分。上述報告期內,其研發開支分別爲5.59億元、8.37億元。隨着多個ADC項目快速推向臨牀試驗,與研發活動有關的成本在2024年激增,映恩生物表示,未來這一現狀還將持續。

進展最快的核心產品DB-1303/BNT323爲靶向HER2的ADC候選藥物,映恩生物預計最早於今年向FDA申請加速審批DB-1303的子宮內膜癌適應症,有望成爲美國獲批上市的首箇中國產ADC新藥。該藥還在開發乳腺癌適應症。

另一款核心產品DB-1311/BNT324是一款全球臨牀進度領先的B7-H3 ADC候選藥物,通過與BioNTech合作,映恩生物正積極開展一項全面的臨牀開發計劃,以釋放 DB-1311的全部潛力(作爲單藥療法及聯合療法)。

能否打破18A企業“魔咒”?

ADC已成爲最有前景且發展最迅速的治療方式之一,首款ADC於2000年獲批,而迄今爲止已上市的16款ADC中,有11款於2019年之後獲批,其中五款ADC已成爲重磅產品(即年銷售額超過10億美元)。全球ADC市場規模由2018年的20億美元快速增長至2023年的104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爲38.6%,此外,隨着在非腫瘤適應症方面的探索,針對自身免疫疾病的ADC預計將進一步擴大ADC市場。

正因如此,ADC在製藥行業引起極大的興趣和投資,全球十大跨國藥企各自均通過內部開發或外部合作及投資建立ADC業務。自2022年以來,全球ADC行業成交量已創下歷史新高,跨國藥企已成交合共逾20筆許可交易,交易總價值超過600億美元。中國的生物製藥公司已成爲重要力量,逾20項ADC資產來自中國公司的授權或被收購,交易總價值超過350億美元。這也是映恩生物成爲資本市場“寵兒”的重要原因之一。

快速增長的市場,具有潛力的研發管線,對於映恩生物而言,前景廣闊。但新藥研發充滿了挑戰,研發投入高、週期長,若其候選藥物未能成功完成臨牀開發並實現商業化,將對映恩生物造成重大影響。來自競爭對手的壓力,也迫使映恩生物的研發之路要走得更快、更具差異性。映恩生物能否憑藉“資本+技術+管線”的優勢打破18A企業“高估值低產出”的行業魔咒,將成爲未來市場觀察的核心內容。

新京報記者 王卡拉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