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行業觀察:信貸社融增長現背離,存款活化流向非銀市場
7月金融數據呈現顯著的結構性特徵:信貸增速意外轉負,社融卻維持同比多增;M1增速快速回升但非經濟活躍度提升,居民存款向非銀部門遷徙。這一分化折射出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路徑轉變,以及市場風險偏好邊際修復的信號。
一、信貸與社融增長背離的深層邏輯
信貸數據走弱背後存在多重短期擾動因素。7月人民幣貸款減少500億元,同比少增3100億元,其中企業短貸及中長貸分別減少5500億元和2600億元,後者爲近年來首次負增長。季節性衝量後的償還壓力、地方政府債務置換對存量信貸的擠出效應,以及“反內卷”政策下低效空轉貸款的主動壓降,共同導致企業融資需求收縮。票據貼現成爲主要支撐項,同比多增3125億元,顯示銀行通過票據填補信貸缺口。居民端短貸降幅高於中長貸,反映前期消費貸價格戰透支需求,而按揭需求仍受制於二、三線城市房價預期不穩。
社融增長則與信貸形成鮮明對比。7月社融新增1.16萬億元,同比多增2893億元,存量增速升至9.0%。政府債券發行提速是核心驅動因素,當月新增1.24萬億元,創同期歷史新高,直接融資佔比提升進一步凸顯。企業債融資新增2791億元,科創債擴容貢獻增量。這一分化表明,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重心正從間接融資(信貸)向直接融資(債券)切換,政策引導下信貸數據的“經濟晴雨表”功能有所弱化。
中信建投等機構分析認爲,單月信貸波動不宜過度解讀。政府債發行前置、信貸季節性淡季以及金融機構淡化“規模情結”,共同導致數據短期承壓,但社融總量擴張仍爲經濟修復提供流動性支撐。
二、存款活化背後的資金遷徙路徑
M1與M2增速剪刀差收窄引發市場關注。7月M1同比增速升至5.6%,環比提升1.0個百分點,M2增速同步回升至8.8%,二者差值收窄至3.2個百分點。表面看,活期存款佔比上升似乎預示企業經營活躍度提升,但實際驅動因素與此背離:一是去年同期手工補息整改導致活期存款基數偏低;二是化債資金下撥後堆積在企業活期賬戶;三是居民存款加速流向非銀市場,當月居民存款減少7800億元,而非銀存款多增1.39萬億元。
資金流向顯示風險偏好邊際改善。在理財規模增長乏力的情況下,居民存款主要流向權益市場,而非傳統理財或定期存款。這一現象與無風險收益率下行、高息存款產品減少直接相關,部分資金從儲蓄被動擠出後尋求更高收益。但需警惕的是,M1回升並非企業資本開支擴大的信號,財政資金滯留賬戶、實體回報率未實質性改善,可能導致金融資源空轉風險。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指出,當前存款活化更多反映金融資產配置調整,而非實體經濟循環效率提升。若後續財政資金加速落地、地產政策優化推動居民中長期信貸回暖,資金“脫虛向實”的轉化效率或逐步提升。
結語
7月金融數據的結構性特徵,既反映政策主動調整信貸結構的成效,也揭示實體經濟內生動能修復仍需時間。隨着政府債發行節奏放緩、低效貸款持續出清,以及財政貼息等精準政策發力,金融與實體經濟的協同性或逐步增強。市場需適應信貸指標解釋力下降的新常態,更多關注社融總量及直接融資渠道的支撐作用。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觀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