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託底債市調整,7月增持債券1.7萬億,廣義基金逆勢買入信用債
財聯社8月18日訊(編輯 楊斌)面對調整,債市機構行爲有何變化?
最新出爐的7月債券託管數據顯示,銀行成爲穩定債市的主要增持力量,7月增持各類債券1.7萬億元,而廣義基金而證券公司是主要減持方。值得注意的是,廣義基金在減持利率債的同時,逆勢增持信用債,且這一操作延續到了上週。機構分析認爲,這是對於債市震盪判斷的行爲體現,後續利率下行有待新的催化劑出現。
債市在7月出現明顯調整,10年國債收益率自低點最多上行了12BP至1.75%。截至2025年7月末,中債登和上清所的債券託管量合計167.77萬億,環比增加1.72萬元。
財聯社綜合7月末與6月末的債券託管數據統計,利率債託管量環比淨增1.41萬億元,國債、地方債和政金債託管量分別環比增加4140億、8290億和1630億元。信用債方面,機構在6月增持非金信用債(企業債、中票、短融、超短融、定向工具)1900多億元,其中中票大幅增持2100多億元。此外,同業存單託管量淨減少3700多億。
在7月的債市調整前,信用債已經歷一輪“利差壓縮”行情。而在本輪調整中,信用債收益率儘管上行,但利差並未走闊,長久期信用債利差甚至進一步壓縮。
分機構看,各類型機構在7月增持債券的行爲分化嚴重。廣義基金、證券公司是減持債券的主要力量,但廣義基金逆勢增持了中票;銀行則在債市調整中貢獻了主要的增持力量,全面增持各類利率債。
財聯社根據月末託管數據進一步統計,商業銀行7月增持債券1.7萬多億元,其中增持國債、地方債、政金債合計1.6萬多億,國債增持約7100億元,並小幅增持了中票等品種。不過,商業銀行7月減持同業存單近2500億元。
非法人類產品、證券公司7月分別減持各類債券1500多億、2000多億元。非法人產品主要減持了國債、政金債,但逆勢增持了地方債和中票,中票增持幅度達1000多億;而證券公司全面減持了各類利率債和信用債。此外,保險機構7月穩定增持各類債券1000多億元。
華安證券固收首席顏子琦認爲,從託管數據中可以發現,廣義基金的配債模式發生改變,即震盪市下賣利率而買信用。這一配債模式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資金寬鬆,二是對利率下行預期小,但也不認爲能大幅上行。7月債市調整時贖回相對可控,部分基金選擇賣出利率債應對流動性壓力,而增配信用債獲得更高的票息是震盪市較優的策略之一。
進入8月,債市一度有所修復,但從上週起,隨着市場風險偏好提升、權益指數迭創新高,債市再度陷入調整。截至今日,10年國債收益率上行至1.78%,突破7月調整的高點。
財聯社業內獲得的機構行爲數據顯示,上週基金產品與證券公司結束了短暫的增持,分別減持現券600多億和1600多億元。其中,基金產品再度減持國債、政金債,卻逆勢增持了信用債約100億;而證券公司全面減持各類債券。
大型銀行和農商行則在上週增持現券。大行增持700多億元,主要是短期限國債。農商行增持600多億元,主要買入長期限的國債、政金債。
方正證券固收首席李清荷指出,在風險偏好提升背景下,基金和券商重歸淨賣出主力,農商、保險、大行成爲利率債加倉主力,但弱於7月倒數第二週的表現。基金負債端或面臨贖回被動賣出流動性較好的利率債和二永債,對票息資產信用債仍繼續加倉。大行進一步提升買債力度,或爲信貸投放放緩釋放的配置額度,農商行則積極在波動市中把握左側加倉機會。
顏子琦認爲,在近兩週的現券交易中,基金維持賣出利率而買入信用的操作,是投資者對於債市震盪判斷的行爲體現,後續利率下行有待新的催化劑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