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試辦虛擬幣保管業務 聯邦、凱基、中信、國泰世華拿到通行證
繼聯邦銀行9月初宣佈與國內交易平臺業者MaiCoin集團合作,正式啓動虛擬資產保管試辦業務後,傳出凱基銀行也將於最快11月前後,最慢年底前上線試辦業務。(路透)
繼聯邦銀行(2838)9月初宣佈與國內交易平臺業者MaiCoin集團合作,正式啓動虛擬資產保管試辦業務後,傳出凱基銀行也將於最快11月前後,最慢年底前上線試辦業務。截至目前共有四家民營銀行已獲准試辦,一家銀行正在申請中,公股銀則在向交易平臺業者探詢階段,但尚未遞件申請試辦業務。
金管會指出,目前共有四家銀行獲准參與「虛擬資產保管業務」主題式業務試辦,包括聯邦銀行、凱基銀行、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與國泰世華銀行,另有臺新銀行正在申請中。
金管會表示,將依試辦成果作爲後續增訂相關監理規範與推動政策的參考指標,以逐步發展虛擬資產保管服務。
據瞭解,凱基銀行確定與國內大型虛擬資產交易所合作,力拚11月上線,慢則年底前,試辦期間主要是保管交易平臺業者的客戶存放於平臺的虛擬幣爲主,不直接面對一般投資人,而這也是目前多數銀行採行的做法。
業界人士指出,銀行初期多以小規模試辦進行,例如,僅保管約1枚比特幣或等值千萬元新臺幣的資產,主要目的是測試流程和保管業務的可行性,因此同一家加密貨幣交易所也可能同時和多家銀行合作。
目前民營銀行積極搶進該市場,多已找好合作交易所夥伴,像是聯邦銀行與MaiCoin集團、凱基銀行也可能與國內規模前二大的幣託集團合作。此外,業內人士透露,公股銀行如華南銀也有陸續在向各交易所探詢合作機會,不過截至目前都還沒有向金管會遞件申請試辦保管業務。
對於銀行而言,虛擬資產保管涉及技術與資安、風險管理問題,虛擬資產交易是24小時全年無休,需冷、熱錢包搭配地端機器,如要採取更進階的設備,還要找尋合適的設備商,與保管技術早已相對成熟的交易平臺業者相比,銀行業者需要時間摸索及評估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