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板塊A股市值站上14萬億元 還能漲多久?
本報記者 張漫遊 北京報道
Wind數據顯示,截至5月14日收盤,A股銀行板塊總市值突破14萬億元,再創歷史。同時多隻銀行股刷新上市新高價。
分析銀行板塊上漲原因,業內人士認爲,主要歸因於三方面,一是無風險利率下行,股息率優勢進一步凸顯;二是政策引導險資入市,中長期資金可期;三是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強調業績基準。下一步,銀行板塊還會上漲多久?
銀行指數年內累計漲幅超9.49%
截至5月14日收盤,寧波銀行26.32元/股、鄭州銀行2.00元/股均漲超3%。此外,建設銀行、農業銀行、興業銀行、光大銀行、中信銀行、成都銀行、江蘇銀行、上海銀行、北京銀行、交通銀行、浦發銀行等均再創歷史新高。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5月14日,銀行指數在2025年內累計漲幅超9.49%。
市場分析認爲,此輪銀行股價上漲與近期一系列政策有關。5月7日,各部委負責人宣佈了一攬子穩定市場預期的金融政策,其中全面降準0.5%、政策利率下調10bp等。鑫元基金方面分析認爲,上述政策意味着後續的無風險利率還將有進一步下行的空間,銀行作爲防禦屬性高股息資產的性價比進一步凸顯。
同時,早在今年1月23日,六部門聯合發佈了中長期資金入市新規,明確規定公募基金未來三年每年A股持倉增長10%,險資新增保費30%投入A股,實施三年以上長週期考覈,強化價值投資導向,助力市場穩定運行。5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再次表示下一步將進一步擴大保險資金長期投資試點範圍,近期擬再批覆600億元,爲市場注入更多增量資金。
據光大證券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險資已6次舉牌銀行股。截至一季度末,險資對銀行股的持股數量爲278.21億股,合計持股市值達2657.8億元,持股數量和市值均在險資持股行業中位居首位。險資的密集佈局反映了長線資金對銀行股長期分紅能力及政策紅利的認可。
5月7日,中國證監會發布了《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其中提到建立與基金業績表現掛鉤的浮動管理費收取機制,強調業績比較基準的約束作用。鑫元基金方面指出,目前約60%的主動偏股混合型公募的業績比較基準是滬深300和中證800,而相對於業績比較基準而言,很多公募都是低配銀行股,因此未來一段時間內,紅利低波風格可能會因部分基金調倉而受到更多關注。
興業證券在5月14日的最新報告中指出,公募新規引導資產配置向滬深300靠攏,由於與業績基準巨大的“配置缺口”,公募基金將不得不增加銀行股比重。
另外,郵儲銀行研究員婁飛鵬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近日,七部門發文將金融資產投資公司(AIC)股權投資試點範圍擴大到18個城市所在的省份,支持保險資金參與金融資產投資公司股權投資試點,這直接彌補了銀行的短板。
業績穩健支撐長期配置價值
至於銀行板塊的漲勢能否延續,某分析人士告訴記者,可以考慮三方面抑制銀行股價的原因。一是經濟復甦不及預期:若消費、出口等數據疲軟,企業盈利修復放緩,銀行信貸需求可能回落,資產質量擔憂重現。二是淨息差壓力:存量房貸利率下調、LPR下行等因素可能持續壓縮銀行淨息差。三是外部風險:美聯儲加息週期延長、地緣政治衝突等可能引發外資流出,壓制A股整體估值。
開源證券方面分析認爲,銀行板塊紅利穩固可持續,穩增長驅動順週期,看好銀行板塊長期資金增配價值以及穩增長政策發力下的銀行估值修復。該機構預計2025年銀行業績表現基本穩定,營收和淨利潤增速穩步回升。信心主要來自信貸節奏前瞻但結構優化,套利性質信貸水分減少;息差回落幅度優於預期;零售風險釋放接近尾聲;累計浮盈兌現、存量債券流轉等支撐非息收入。
另外,婁飛鵬告訴記者,中美經貿談判結果超出市場預期等國際衝擊因素出現新的轉機,有助於更好推動我國經濟持續恢復向好,對市場主體扭轉預期有積極作用,也爲銀行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帶來更大的市場空間,從而導致銀行股股價上漲。
(編輯:朱紫雲 審覈:何莎莎 校對:翟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