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擎轟鳴,人工智能“上海高地”加速崛起

展覽面積首次突破7萬平方米,吸引800餘家企業參展,100餘款“全球首發”、“中國首秀”新品亮相,規模創過往展會新高。7月26日,備受矚目的2025第七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上海開幕。

國務院總理李強在上海出席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並致辭稱,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特徵更加明顯,已經開始賦能千行百業、走進千家萬戶,成爲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滲透到社會生活各方面。

2018年,首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上海舉辦。過往七年間,人工智能已從書本上的名詞,逐步躍升爲上海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2025年一季度,上海人工智能規上企業已達394家,產業營收1180億元,同比增長29%,人才總量約佔全國三分之一。

上海人工智能企業數量、產業規模、人才體量“三個倍增”格局成型。支撐這種倍增式發展的,是政策、資本、人才等多個方向的協同發力。

在政策端,上海在2022年就率先發布首部國內人工智能省級地方性法規《上海市促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條例》,提出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人工智能“上海高地”的目標。

2024年底,上海再次發佈《關於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實施方案》,推進大模型垂類應用,將政策端的“顆粒度”做到極致。

實施方案明確了2025年底的若干目標:智能算力規模突破100EFLOPS,形成50個左右具有顯著成效的行業開放語料庫示範應用成果,建設3-5個大模型創新加速孵化器。

以浦東新區“模力社區”和徐彙區“模速空間”爲核心的人工智能行業集聚區已在上海形成。以“模速空間”爲例,其以人工智能產業孵化器爲定位,可爲企業提供“保姆式”“專班式”服務,推動語料數據的採集、標註、共享和應用全鏈路打通。

在資本層面,上海在去年設立規模爲225億元的人工智能母基金,基金落地徐彙區,將重點投向智能芯片、智能軟件、自動駕駛、智能機器人等領域,發揮“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產業培育、併購整合、補鏈強鏈功能。

人才是衡量一座城市人工智能軟實力的重要指標,目前上海人工智能產業的從業人員近30萬人。上海多個區域相繼推出人工智能人才招募計劃,進一步招攬行業翹楚。

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等多所本地高校紛紛設立人工智能學院或研究院,培養人工智能領域的新興領軍人才。上海交通大學還與微軟、亞馬遜等企業合作,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發與應用。

上海也在舉全市之力,爲人工智能技術落地搭建應用場景。

今年的人工智能大會期間,上海新一批智能網聯汽車示範運營牌照正式發放,小馬易行、百度智行等公司獲准運營Robotaxi業務。上海市累計開放Robotaxi測試道路里程就此突破2700公里,範圍部分中心城區。

此外,上海還在推進“AI+城市治理”新模式,深入研究和全面部署人工智能在交通管理、環境監測、公共安全等關鍵城市治理領域。

當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的帷幕又一次在上海徐徐拉開,中外嘉賓在參觀3000餘項人工智能前沿展品之外,也將見證這座城市崛起爲世界人工智能產業高地的最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