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加速落地
來源:河北日報
“人工智能+”覆蓋12個領域
張家口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加速落地
7月30日上午10點,一輛卡車駛入位於張家口市宣化區的河鋼集團張宣科技廢鋼質檢站。吊裝設備啓動卸貨的同時,質檢站設置的6個攝像頭實時拍照,人工智能大模型隨即完成廢鋼的等級判定。
“我們用的是‘阿里雲達摩院大模型’廢鋼智能驗質系統,相比人工識別,人工智能既快又好,卸完車那一刻就完成了等級判定,準確率達91%。”質檢站站長郝建文說,廢鋼等級判定決定了鍊鋼種類和工藝,是煉好鋼的第一環。
在河鋼集團張宣科技,人工智能的應用不止於廢鋼識別。今年2月,該企業“工業聲紋大模型”成功應用於氫冶金項目,可以及時探傷檢測工藝氣、氮氣等能源介質管路的完整性,助力企業安全高效生產。
張家口是國家“東數西算”工程京津冀算力樞紐節點核心城市,也是全國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羣之一。“我們發揮大數據、算力優勢,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與各行業、各應用場景深度融合,將技術的突破性進展與產業轉型升級需求緊密結合,以數智化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張家口市數據和政務服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該市不斷拓展人工智能應用場景,“人工智能+”已覆蓋工業製造、現代農業、交通運輸、醫療健康、城市治理等12個領域。
在大模型賦能下,農業“慧”種成爲趨勢。今年以來,張家口市引進了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研發的農業AI大模型“農科小智”(V2.0)。該模型融合了海量的涉農數據以及上千名農業專家的集體智慧,幫助農業從業者解決“種什麼、怎麼種、賣給誰、怎麼賣”等問題。
“現在紅綠燈變得很智能,一路綠燈通行的路段越來越多。”駕車行駛在張家口市主城區街頭,車主郭先生不由得稱讚。這些變化的背後,正是張家口全息智慧路口系統在發揮作用。
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張家口市主城區142個路口實現交通信號燈的智能調控,從過去的“車看燈”變成了現在的“燈看車”。目前,主城區擁堵節點已從先前的33個降至18個,高峰時段平均時長減少20%,城市整體通行效率提升20%。
在張家口,“張警官”人工智能體堪比經驗豐富的“老民警”,能助力快速偵查、規範辦案、精準研判。自今年3月上線以來,“張警官”人工智能體已覆蓋政務服務、案件偵查、風險預警等400餘個智慧警務場景。
人工智能,數智爲民。張家口在教育、醫療、民政等領域精心打造了多個人工智能應用場景。通過構建智能政務服務平臺,實現智能客服的快速響應和精準解答,爲市民提供7×24小時政務諮詢服務。
今年3月,張家口市印發《張家口市推進數據價值化和開發利用工作實施方案》,明確提出要繼續豐富重點領域場景應用,圍繞12個領域打造“數據要素×”應用場景,促進多領域數據融合賦能。
下一步,該市將進一步細化和豐富“人工智能+”應用場景,持續營造良好的產業生態,以此帶動人工智能垂類大模型研發和融合應用,力爭以場景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引導人工智能企業與行業用戶深入合作,加速人工智能技術在千行百業落地生根。(記者王雪威、魏雨、郭曉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