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裔男孩的故事!「新來的小朋友」10歲男孩在臺灣綻放新力量
印尼裔的Zane在紀錄片「新來的小朋友」呈現在臺灣生長的過程。圖/海鵬提供
世界民族電影節等觀摩放映的紀錄電影「新來的小朋友」(Tuned In),是印尼裔臺灣籍導演陳聖元(Martin Rustandi)繼「逆者」後第二部紀錄長片。有趣的是,該片與一般描述新住民議題的電影不同,不僅選材陽光,片中主角--10歲的印尼裔的臺灣男孩Zane更是活力萌發,讓人印象深刻。
「新來的小朋友」劇情描述自小在臺灣成長的Zane,習慣說國語,當母親Ela要他第一次用印尼語上電臺接受訪問時,除讓他感到緊張,更對自身的血緣與成長地文化的差異感到好奇,促使他開始對自己的「身分認同」有着更積極的探索,也成爲「新來的小朋友」的拍攝靈感。該片從Zane的成長視角,看見臺灣新住民的生活,以及兩地文化的差異,片中Zane童言童語直率地說「臺灣上公廁不用付錢」,讓人聞之捧腹。
Zane自小生長在臺灣,並在雙重文化中長大。他從小自認是一個臺灣人,卻隨着年齡增長,開始對自已身份產生了好奇。母親Ela服務於非政府組織(NGO),經常協助來自印尼、菲律賓、越南等地的移住者,協助安頓他們在臺灣的生活。父親 Ricky則在大學教書,一邊忙於教學和學術研究,一邊以自身經驗引導 Zane 面對多元文化的成長。他們都想讓 Zane 知道:這不僅是身份的認同,也是一種生活的選擇。
同時擁有印尼與臺灣文化背景的導演陳聖元,作品中常見跨文化、移民、身份認同等議題探討。他費時七年拍攝的首部紀錄電影「逆者」(The Road Less Traveled),就描述由金融業轉向職業格鬥選手的人生轉折,曾獲「CNEX華人紀錄片提案會」最佳提案獎等三座大獎。這次他因爲拍攝一系列印尼新住民的紀錄短片,因緣際會認識了10歲的 Zane,以及他很特別的中產家庭,成爲陳聖元拍攝第二部紀錄電影「新來的小朋友」的靈感來源。
有趣的是,「新來的小朋友」不僅連續獲選在今年桃園電影節、世界民族電影節觀摩放映,Zane上電臺接受訪問的照片,更登上世界民族電影節的海報主視覺,海報鋪天蓋地貼滿臺灣捷運、機關、社區及學校,也讓Zane瞬間爆紅於印尼鄉親聚落,成爲大家津津樂道的話題。
「新來的小朋友」溫馨描述一個關於「家」與「家人」的故事,正向展現臺灣新住民的成長、學習與生活,也側寫臺灣家庭與學校的教育。除主角Zane大受觀衆喜愛,電影更促進臺灣與印尼觀衆的對話與理解。最可愛的是,片中電臺主持人問Zane到底臺灣和印尼哪裡纔是他的家?Zane的妙答「有爸媽的地方就是家」真摯可愛,不僅瞬間吸引觀衆貼近他的成長世界,也讓人感受到這股在臺灣社會正萌芽待發的「新」力量。「新來的小朋友」10月31日在臺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