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進「filibuster」 是否可能成爲臺灣國會改革的解方
▲立法院院會朝野激烈衝突。(圖/記者李毓康攝)
●楊聰榮/臺中科技大學會計資訊系兼任教師、中臺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臺灣師範大學
臺灣的國會政治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僵局。行政院的預算覆議案連續受挫,藍白陣營提出重新編列的主張,軍警消加薪,公教人員年金改革停止以及地方相關預算職權與預算不匹配。自從朝小野大的格局成形以後,行政與立法由不同政黨主導的現象使制度走向長期拉鋸,公共政策因此卡在政黨對抗中。
近月的大法官提名停滯、憲法法庭運作不全以及預算審查僵局,都反映臺灣現行議事制度已無法有效吸收政黨對立的能量。臺灣的民主像一艘穿越風浪的戰艦,內部衝突比外部壓力還快消耗船身。
臺灣目前問題不在於表決過快 而在於政黨不願協商
在這樣的背景下,重新思考國會改革顯得迫切。值得討論的問題是臺灣是否能引用美國的 filibuster 機制,讓強制協商成爲制度的一部分,改善朝野長期零和對抗的困境。
表面上,美國的 filibuster 常被批評導致政府停擺,造成行政癱瘓,但在臺灣的制度脈絡裡,這種制度也許可能成爲強化協商文化的新工具。
filibuster 的核心是讓少數黨透過延長辯論或無限式議事發言延遲表決。美國參議院的使用方式是議員可以持續發言,除非多數黨能湊到六十票終止辯論。這種制度原本是爲了避免多數暴政,保護少數意見,讓國會不能匆促通過重大法案。
雖然美國在預算爭議、債務上限談判中屢次陷入停擺,這也是 filibuster 被批評的原因,但針對臺灣的政治生態,此機制反而可能提供一種迫使協商的制度誘因。
臺灣目前的問題不在於表決過快,而在於政黨不願協商。國會衝突已從政策討論轉爲程序角力。在預算案爭議中,朝野互不信任,行政院與立法院各自行使權力邏輯,社會對議事程序的合法性感到疲乏。這種情況若繼續下去,國家戰略決策將被反覆拖延,尤其在國防、能源與國際談判上更顯脆弱。
引進 filibuster 可以提供一個制度化的平臺,讓少數黨在無法被聽見時拉長辯論時間,使多數黨不得不面對異議。
以最近的總預算案爲例,若藍白陣營能合法運用 filibuster 延遲表決,執政黨將需要提出更多妥協方案,如增加國防預算透明機制或重新檢視地方補助分配,而非完全倚賴席次優勢。在能源政策討論中,賴清德政府對先進核能採取開放態度,綠營內部仍存在爭議。若此類重大能源轉型需要跨黨立法,filibuster 反而能促使各方更完整地呈現風險與技術論點,避免社會共識不足時強行推動。
臺灣版 filibuster 更適合英國模式 讓立法機制引導政黨從對抗回到對話
然而臺灣若要引入 filibuster,不能直接複製美國製度。美國的版本往往導致法案長期卡關,因爲終止辯論門檻極高。臺灣應更多參考英國議會的阻礙機制。英國下議院的 talking out 雖然允許冗長辯論,但法案仍有時間限制,多數派可以提出動議終止辯論,而且僅需簡單多數即可。英國設計的精神不是拖垮國會,而是讓阻礙成爲延遲與提醒,而非癱瘓的工具。
英國下議院曾出現多次成功的延宕案例,例如愛爾蘭議員透過集體冗長演說迫使英國政府面對自治議題,或工黨延遲保守黨的獵犬狩獵法案多達八日,最終促成折衷。這些案例顯示,阻礙機制若設計得當,能讓少數派以制度化方式凸顯議題,而非靠肢體衝突或程序杯葛。相較之下,美國完全自由式的無時限 filibuster 反而是臺灣不可取的版本。
臺灣更適合英國模式。可以設計爲在重大法案中允許議員延長辯論時間,一旦達到一定時數,朝野即可提出終止辯論動議,以三分之二或過半票數通過。這使少數黨能完整陳述意見,多數黨仍能在合理時間內表決,不會像美國那樣形成無止盡僵局。
臺灣版 filibuster 也應建立「必須協商」條款。例如在延長辯論期間,朝野黨團必須啓動多輪協商,並公開協商內容,避免談判陷入密室。如此一來,延宕時間不再只是拖延,而是迫使各方付出政治成本進入協商的制度機會。
不可忽視的是臺灣民主的外部壓力。美國川普政府的高關稅政策使臺灣出口面臨新的挑戰,螺絲與半導體受到不同程度的關稅威脅,新臺幣升值加劇出口壓力。臺美合作在軍購與產業安全上也面臨變動,若國內無法形成穩定決策,外部談判將更不利。兩岸情勢的緊繃不會因臺灣的內部政治而暫時停止,解放軍繞臺次數增加,國防預算和法案卻仍卡在國會程序中。這些情況反映出臺灣政治若長期沒有協商文化,國家風險將被擴大。
引進 filibuster 的最大價值,在於這種制度設計能讓對立的政黨被迫重新坐回談判桌。臺灣社會的政治對話之所以日益困難,原因不是政黨立場的差異,而是缺乏能迫使雙方對等對話的制度場域。filibuster 爲臺灣提供的不是拖延,而是協商,是逼迫政治共同體面對不同意見的制度工具。
任何制度都有風險,filibuster 若設計不當也可能被濫用。臺灣需要的是經過本土化調整的版本,例如限制使用領域、限制使用時間、要求附帶協商程序,並設定終止辯論的合理門檻,兼顧效率與制衡。臺灣需要的是避免衝突升級的制度,而非強化對立的工具。
面對國際局勢的快速變動與國內的政治僵局,引入適度設計的 filibuster 是值得認真討論的方向。這不僅是國會程序改革而已,更是臺灣民主成熟的重要一步。
臺灣的民主需要更多協商平臺,更多制度緩衝,更多能吸納政治衝突的機制。若臺灣希望在未來的外部挑戰與內部轉型中保持穩定與韌性,讓立法機制能引導政黨從對抗回到對話,將是最關鍵的改革。
▼引進 filibuster 的最大價值,在於這種制度設計能讓對立的政黨被迫重新坐回談判桌。(圖/立法院官網)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