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突發關鍵涉華消息,徹底瘋了!
有時候,不得不佩服印度的勇氣,明知道前方是刀山火海,偏要義無反顧地衝上去。這不,據環球網 3 月22 日援引路透社的報道,印度政府搞了 4 年、規模達 230 億美元的製造業扶持計劃,最終未能實現目標,而且,該計劃將不再延期。
據報道瞭解,2020 年,莫迪政府雄心勃勃地推出了所謂的 “生產掛鉤激勵計劃”(PLI)。簡單來說,就是鼓勵 14 個領域的製造業企業在印度國內擴大生產,然後,印度政府會根據企業的生產情況,提供現金獎勵。
按照當初的設想,到 2025 年,印度製造業佔國民經濟的比例要提升至 25%。想法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4 年過去了,印度製造業佔國民經濟的比例,不升反降,從 2020 年的 15.4%,降至如今的 14.3%。這就好比,你本想着減肥,結果越減越胖,是不是很尷尬?
從數據來看,約 750 家公司申請加入該計劃,可很多參與計劃的公司,根本就沒啓動生產。而那些達到生產目標的公司呢,又發現印度政府在發放補貼方面,進展慢得像蝸牛爬。
路透社援引一份印度商務部文件報道,截至 2024 年 10 月,參與該計劃的企業共實現產值 1519.3 億美元,僅僅完成了設定目標的 37%;與此同時,印度政府給付的激勵資金僅爲 17.3 億美元,還不到承諾款項的 8%。這就相當於,你承諾給員工豐厚的獎金,結果到最後,只發了一點點,員工能有積極性嗎?
印度智庫印度社會發展委員會的貿易專家比斯瓦吉特・達爾,說得很直接,這或許是印度 “重振製造業的最後機會”。他還擔心,印度可能已經錯失了時機。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印度官員也表示,過度的繁文縟節和官僚主義的謹慎態度,一直在阻礙該計劃有效發揮作用。這就好比,你要開車去遠方,結果路上全是坑,車子根本開不快。
當然,印度政府官員也強調,這一計劃的結束,並不意味着印度政府失去了振興製造業的雄心。下一步,印度可能會推出激勵製造業發展的改版方案,比如,爲投資建廠的企業報銷部分費用,這樣企業能更快地收回部分成本,而不用等到投產之後。不過,這新方案能不能行得通,還得打個問號。
東方神秘力量在,天王老子來了也沒用
說起來,印度出臺這個製造業扶持計劃的時機,挺微妙的。當時,“口罩期間”,美國高呼所謂製造業減少對華依賴,印度就想着,能不能從中分一杯羹,甚至希望以 “印度製造” 取代 “中國製造”。這幾年,印度在藥品和手機生產行業,確實取得了一些成績,成爲全球領先者。在 2024 年 4 月至 10 月期間發放的近 6.2 億美元激勵資金中,約 94% 流向了這兩個行業。
但在鋼鐵、紡織和太陽能電池板製造等其他行業,卻沒能複製這種成功。目前,印度在許多領域,依然面臨來自中國等對手的激烈競爭。就拿紡織業來說,中國的紡織產業鏈完整,技術先進,印度想要在這方面超越中國,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其實,印度的問題,還不止這些。之前就有報道,印度全國工業區經常不定時停電,馬斯克去印度考察,都直搖頭,寧願去火星建廠,也不敢在印度搞電動車。還有,印度的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交通擁堵、物流成本高,這些都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成本。
而且,印度是出了名的“外資墳場”,讓各國企業無所適從。比如,在稅收政策上,經常變動,企業剛適應了一種政策,馬上又變了,這讓很多外資企業對印度望而卻步。
再看看中國,深圳能 48 小時完成企業註冊,特斯拉上海工廠能 “當年開工當年投產”,這種高效的營商環境,印度短期內很難趕上。中國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建立起了完整的工業體系,從基礎原材料到高端製造業,一應俱全。而印度呢,在很多方面還存在短板,想要打造完整的產業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說在最後,印度 “印度製造” 計劃的夭折,給我們提了個醒,製造業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的積累、穩定的政策環境和高效的政府服務。印度想要在製造業上有所突破,光靠補貼和口號可不行,還得實實在在地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不然,就算再有雄心壯志,也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