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稀土“雄心”能實現嗎?林民旺:好高騖遠
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從13日開始,開啓了爲期3天的新加坡和中國之行,這也是印度外長五年來首次訪華。
蘇傑生這趟來有什麼目的?印媒透露,他已經擬好了一份“清單”,其中稀土是個重點。
印度《德干先驅報》之前報道說,中國收緊稀土出口,讓印度汽車工業陷入了“停擺危機”。報道提到,雖然印度的稀土儲量排世界第三,但因爲開採和加工能力跟不上,印度電動汽車生產還是嚴重依賴從中國進口稀土資源。
印度汽車製造商協會最新發布的行業報告顯示,印度汽車製造業的產能斷崖式下滑,降幅已經超過五成。市場分析公司還預測,眼下印度很多車型的生產可能會推遲2到6個月,價格也可能上漲5%到8%。
數據顯示,印度每年大概需要2.5萬噸稀土,其中60%要從中國進口。今年4月,中國宣佈對7類中重稀土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之後三個月,印度從中國進口的稀土量從2270噸降到了不足400噸。
9日,印度宣佈了一項稀土產業扶持計劃,價值250億盧比(約合21億人民幣),號稱要在五年內實現8成原材料本土化。下這麼大本錢,印度這“雄心”能成嗎?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林民旺認爲,印度在很多產業政策上都有好高騖遠的傾向。比如,芯片製造方面也提出了很高的目標,而這些目標基本上都是印度政府短期內沒法實現的。稀土問題其實也是這樣,印度跟美國、澳大利亞、日本其實也在構建一個稀土聯盟,但最後能有多大實際成效就不得而知了。
編輯: 趙歆
責編: 宋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