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超越中國,首次成爲美國最大智能手機供應國?數據背後有隱情
2025年第二季度,印度以44%的市場份額,首次成爲美國智能手機最大供應國!
再看中國手機份額,從過去的61%,掉到了可憐的25%,甚至排在越南後面,成了第三。
那麼,“中國製造”的手機怎麼突然就被印度搶了風頭?印度手機這是要崛起了嗎?
印度手機出口量大增
2025年7月29日,市場調研機構Canalys發佈數據表明,2025年第二季度,印度超越中國,成爲美國最大的智能手機進口地。相較於2024年同期數據,其漲幅爲240%
從人人瞧不起的“商業沼澤”,到最近的強勢逆襲,印度人恐怕已經覺得自己全面超過中國了吧。
過去三年裡,印度的智能手機出口量快速增加,其中蘋果手機功不可沒。蘋果的一些生產線從中國轉移後,就進入印度。
除此之外,中國產業升級之後,許多從中國轉移出去的產業鏈,很多也選擇了落戶印度。
印象裡,中國把一些低端產業轉移到印度很好理解,畢竟不需要多麼高端的技術和品控,可蘋果手機也搞去印度,就不怕“身敗名裂”嗎?
實際上,這不是蘋果公司的本意,反而是被逼的。
打着“美國優先”旗號,揮舞關稅大棒的特朗普,那會兒就說得很明白:要麼你把工廠搬回來,要麼就準備交高額關稅。
隨時可能變天的政策,讓蘋果這樣的跨國巨頭如坐鍼氈。外加上中美之間的關稅博弈,則讓蘋果公司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它必須提前準備兜底方案。
就這樣,印度突然獲得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莫迪總理高高舉起了“印度製造”的大旗,用各種大手筆的補貼和優惠政策,衝着蘋果和富士康這樣的巨頭敞開了懷抱。
印度擁有全球最多的人口,有巨大的市場潛力,算是中國的完美平臺。
於是,一場聲勢浩大的產業鏈乾坤大挪移就這麼上演了。蘋果爲了分散風險,富士康爲了追逐訂單,雙方一拍即合。浩浩蕩蕩地,一部分iPhone的最終組裝線,就從中國搬去了印度。
“印度製造”還欠火候
這第一回合,看起來是印度贏了面子,拿下了美國市場最大供應國的頭銜。但這“印度製造”的裡子,到底成色幾何還需要繼續看。
首先我們要清楚一個概念:“組裝”和“製造”,那是兩碼事兒。
一部iPhone,裡頭可是藏着上千個精密元器件。從那塊主板上的芯片、亮閃閃的屏幕、到能拍出大片的攝像頭模組,再到那些小到肉眼都看不見的電阻電容,這些核心部件的生產,涉及的工藝極其複雜,背後得有龐大無比的產業集羣來支撐。
不誇張地說,iPhone的“五臟六腑”,絕大部分,到今天都還深深烙印着“中國基因”。
我們爲了建立這個體系,足足花了二十多年,投入了無數的人力物力,纔有了今天這番光景。
印度工廠現在更像是樂高積木的最後一步。中國工廠把成千上萬種複雜的零部件生產好,打包整齊地送到印度。
印度的工人們,就負責按照圖紙,把這些零散的部件拼接起來,裝上外殼,最後放進包裝盒。
這個環節,技術含量相對較低,更偏向勞動密集型作業。
之所以要搞得這麼麻煩,實際上是爲了讓這部iPhone在法律意義上,能名正言順地拿到一張“印度身份證”。
因爲只要這最後一道“實質性改變”的工序在印度完成,那它在出口到美國時,就能巧妙地繞開那些專門針對“中國製造”的關稅壁壘。
當然,爲了這個新身份,美國蘋果公司也沒少花錢。
有分析指出,因爲印度的產業鏈根本就不完善,所以,在當地組裝一部iPhone的成本,反而比在中國還要高出5%到10%。
更別提,由於印度工人熟練度和管理水平的差距,印度工廠的良品率也一度是老大難問題,常常得從中國派駐大量技術專家和管理人員過去現場指導。
說白了,目前的“印度製造”iPhone,更像是一個爲了應對地緣政治風險,而精心打造出來的“特供版”。
它只不過是換了一身“馬甲”,可裡子,在很大程度上,還是那個我們無比熟悉的配方。
“印度製造”面前的大山
今天的印度,走的正是我們當年走過的老路。莫迪政府也確實懷揣着一個雄心勃勃的“世界工廠”之夢,希望藉着這股東風,讓印度經濟一飛沖天。
但夢想很豐滿,現實卻骨感到扎心。印度想完全複製中國的成功,面前還橫着幾座繞不開的大山。
第一座山,是那個讓國際資本心有餘悸的“營商環境”。印度“外資墳場”的名號可不是白叫的。
跨國企業辛辛苦苦在印度市場打下一片江山,好不容易賺了錢想分紅回國,結果被當地政府用量身定做的法規連本帶利地罰了個精光。
“印度賺錢印度花,一分別想帶回家”,這種巨大的不確定性,足以讓任何國際資本都打心底裡發怵。
第二座山,是“人口紅利”的虛實。印度人口是多到嚇人,可真正能用、好用的有效產業工人的數量,卻遠遠不夠。
受限於教育水平和一些文化傳統,想要培養一名合格的、有紀律性的產業工人,那成本和難度都比我們當年高得多。
第三座山,是薄弱的基礎設施和缺失的產業配套。
修路、建電廠、完善港口物流、再把遍佈全國的運輸網絡打通,這些可都是慢功夫、苦功夫。沒有一個強大的、統一高效的政府來大力推動,想在短時間內取得突破,那簡直是天方夜譚。
所以,印度雖然接住了蘋果拋來的一部分繡球,但想真正把這身“嫁衣”變成自己的,還需要走很長很長的一段路。
結語
過去幾十年,全球供應鏈遵循的是“效率至上”的原則,哪裡成本最低、效率最高,訂單就潮水般涌向哪裡。
而現在,遊戲規則變了,變得面目全非。“安全”和“可控”的重要性,正在壓倒一切,甚至超過了“效率”。
所以,對於“印度製造”的崛起,我們既不必過分焦慮,也不能掉以輕心。
因爲在全球化退潮、地緣政治博弈加劇的今天,真正靠得住的,只有我們自己手裡的核心技術,以及那個強大而充滿韌性的完整產業鏈。
別人的熱鬧,看看就好,關鍵還是得把自己的事情,辦得紮紮實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