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首次超越中國?實情挺尷尬的……
近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和彭博社等媒體,紛紛刊登了一篇相當抓眼的新聞,稱印度首次超越了中國,成爲了向美國出口智能手機最多的國家。
然而,有專業人士指出,這些報道其實省略掉了一些相當尷尬的情況。
從CNN和彭博社的報道來看,印度在對美智能手機出口上超過中國的這一說法,出自美國一家市場諮詢公司的報告。
外媒報道的標題
該報告稱,在美國今年第二季度進口的外國製造的智能手機中,印度的比重已經佔到了44%,比去年同期13%的比重出現了巨幅增長,而中國這個原本美國最大的智能手機進口國則從去年同期的61%的比重下降到了25%,排在印度以及越南之後。
此外,報告還提到,印度製造的手機出貨量亦出現了240%的同比增量。
圖爲相關數據圖
報告指出,這些變化主要是美國蘋果公司將原本在中國進行的部分輸美iPhone生產轉移到印度所致,並稱該公司此舉是爲了減少美國與中國貿易關係變動而帶來的風險。
不過,筆者得知,也有外國市場分析人士認爲,這些美國媒體對此事過於簡短的報道,以及這些報道所呈現出的一種“印度超過中國”的觀感,並沒有呈現出此事的複雜性——比如,蘋果公司雖然把iPhone的組裝工作挪到了印度,但很多零部件仍然需要依靠中國。
這方面的佐證有很多。比如在今年4月,包括路透社、《衛報》以及《印度快報》在內的多家西方和印度媒體就在報道蘋果公司在印度生產iPhone的情況時提到,印度雖然負責組裝出口美國的iPhone,但仍然需要從中國進口大量需要在中國進行生產或組裝的零部件,其中包括不少高價值的重要零部件。有媒體還提到中國對印度的零部件出口在過去一年出現了顯著增長。
有媒體還提到中國對印度的零部件出口在過去一年出現了顯著增長
德國媒體“德國之聲”在今年5月的一篇相關報道中還引述印度人士的說法稱,雖然蘋果公司將部分iPhone生產轉移到印度對印度來說是發展自身製造業的機會,但印度在基礎設施、技術工人和生產工藝上還有很多瓶頸和短板需要克服。而目前由於這些限制,在印度生產iPhone的成本,反而比在中國高出5%-10%。
實際上,儘管前述CNN等媒體的最新報道中並沒有提到印度製造的iPhone的複雜性,但這些報道同樣提到蘋果仍然“依賴”其在中國的生產基地。
此外,印度本身也面臨着來自美國政府的關稅風險。此前美國總統特朗普曾公開對蘋果公司的CEO庫克表示,他不想讓印度來生產iPhone,更希望這些生產在美國進行。同時,特朗普近日又表示,如果印方無法與他的政府達成他想要的貿易協定,他還會考慮對印度加徵更高的關稅。
多家外媒報道截圖
更要命的是,就在今晚(北京時間7月30日晚),特朗普又對印度做出重大威脅,稱他將用更高的關稅等懲罰手段,報復印度的高關稅和貿易壁壘,以及印度與俄羅斯之間的能源和軍火貿易......
看來,蘋果又要頭疼了。
相關報道
印度首次成爲美國手機最大供貨地 已超過中國
7月29日,市場調研機構Canalys發佈的數據顯示,二季度印度已超過中國成爲美國智能手機的最大來源地,“印度製造”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激增240%,目前已佔美國進口智能手機總量的44%,而去年同期這一比例僅爲13%。受關稅不確定性影響,美國智能手機廠商提前備貨,2025年第二季度美國市場出貨量同比增長1%。
圖源Canalys官網
Canalys首席分析師Sanyam Chaurasia表示:“2025年第二季度,印度首次成爲美國銷售智能手機的最大製造來源地,主要得益於蘋果將供應鏈轉移至印度。過去幾年間,蘋果不斷擴大在印度的產能,並在2025年至今把印度工廠的大部分出口能力用於供應美國市場。目前,蘋果已開始在印度製造並組裝iPhone 16系列的Pro機型,但仍需依賴中國成熟的製造基地來滿足美國市場對Pro機型的大規模需求。三星和摩托羅拉也提高了面向美國的印度製造比例,但轉移速度和規模均顯著小於蘋果。摩托羅拉與蘋果類似,核心產能仍在中國;而三星則主要依賴越南生產智能手機。”
圖源Canalys官網
2025年第二季度,美國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1%。各品牌中,iPhone出貨量同比下滑11%,降至1330萬部,回調幅度明顯,此前在第一季度曾實現25%的強勁增長。三星表現亮眼,出貨量同比大增38%,達到830萬部。摩托羅拉延續其在美國市場的穩步擴張,同比增長2%,出貨量達320萬部。谷歌和TCL分別位列前五五,谷歌出貨量同比增長13%至80萬部,而TCL則出現下滑,同比下降23%,出貨量爲70萬部。
Canalys高級分析師Runar Bjorhovde表示:“爲了應對下半年可能出臺的關稅政策,廠商持續提前出貨,並維持高庫存水平。蘋果在第一季度末迅速提升庫存,並在第二季度維持這一水平。三星則在第二季度大幅增加庫存,推動其出貨量同比增長38%,主要得益於Galaxy A系列的強勁表現。儘管廠商積極備貨,但整體市場僅同比增長1%,這表明在經濟壓力加劇的背景下,終端需求依舊低迷,出貨量與實際銷售之間的差距正在擴大。即便智能手機最終繼續被排除在加稅清單之外,其他諸多品類仍將受到影響,進而可能改變消費者的支出模式,並抑制2025年下半年的智能手機需求。”
該機構高級分析師Runar Bjorhovde補充道:“隨着本地化運營要求的提升、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以及市場需求承壓,中小型廠商在美國市場的吸引力正在減弱,HMD宣佈縮減其美國業務便是一個典型例子。在美國市場實現長期成功的關鍵在於規模優勢,但目前市場份額超過90%被前三大廠商牢牢掌控,其餘廠商只能在預付費運營商或非運營商渠道中尋求有限的機會。目前,一加和Nothing正嘗試繞過運營商渠道,通過品牌官網、BestBuy、Walmart和亞馬遜等零售平臺拓展市場。但兩者在美的出貨規模仍然有限,其擴張前景更多依賴於在其他區域的增長表現。要提升美國市場對中小廠商的吸引力,或許需要降低進入運營商產品組合的投入門檻,或爲廠商建設自有線下門店提供新的激勵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