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門的啓幕,一座城的開場!未來方洲實景亮相!

今夜,珠江閃耀!

無人機升空、舞樂交織……在萬衆矚目中,一道橫亙68米、挑高12米的巨型門廊,於夜色中緩緩點亮。

這不是一次普通的亮燈儀式,也不是一個常規地產開場,而是一場城市與文化、記憶與未來的共鳴——

它叫“廣州門”,

一座以“龍舟”爲原型,爲廣州而命名的大門。

它不僅是一座門,更是一道歸家的儀式

在嶺南的城市記憶裡,門從來不只是進出的界限。

它象徵的是格局,是氣度,是歸屬。

廣州門的誕生,既不是偶然的“亮相”,也不是營銷話術的包裝。它更像是一個長久醞釀的回答——

當一個時代需要新的符號,來表達傳承與煥新,建築便成了最有力量的語言。

從體量上看,它已足夠震撼人心:

68米橫跨門頭,在廣州所有住宅項目中無出其右,

12米高挑挑檐,如龍首昂揚,氣勢如浪頭撲岸,毫不退讓。

你可以說,這是一座門;

但走近它,你更像是在走進一艘剛從黃埔古港啓航的“龍舟”——

兩側安哥拉黑奢石景牆如揚帆之翼,鎏金線條似浪尖掠過;

屋頂玉石光帶灑下如水光閃動,視覺所見,皆爲動勢。

腳下石材仿海浪漣漪,夜雨之下水光流轉;

中央牆體嵌入148㎡進口Prada綠奢石,溫潤且厚重,彷彿海絲之路上的漂流珍寶。

這一切,不張揚,卻極具分量;

不堆砌,卻自有格局。

於此,一種只屬於這座城中人、這片土地主人的尊崇,就此降臨。

你會發現,這是爲歸來的人準備的。

穿過廣州門,是一整個嶺南風情的沉浸式“歸心空間”

“門”是界限,而門後的世界,纔是真正的歸屬。

未來方洲將這座被賦予城市精神的“廣州門”,設計爲整個會所空間的起點,而不是盡頭。

從龍舟門下踏入,穿過鏡面水景與臺階,走入的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社區會所,而是一段有節奏、有呼吸的嶺南式度假生活動線。

一層,是光與禮序的開場。

空間以開放通透的格局迎賓,黑木紋大理石、古銅材質、藝術玻璃結合,光影交錯之間,共同勾勒出“門廳如院”的東方審美。

下沉庭院,是自然與人交融的隱秘劇場。

以“嶺南溪澗”爲動線靈感,串聯咖啡區、書吧與健身房,在自然光與材質的調和中,形成靜謐且剋制的生活氛圍。

不難發現,整個空間並不強調“配置”,而強調“情緒”。

材質選用貼近自然的稻草漆、皮革編織、玉石肌理,呼應嶺南建築的“品質與厚重”;

空間之間留有適當留白,形成“動中有靜、靜中帶觀”的節奏;

內迴廊設計消弭功能斷點,讓每一次轉彎都有新意,每一次停留都不打擾。

這,就或許是嶺南風情的高級表達方式。

但另一種難得在於,這裡還被打造爲未來方洲社羣“超級ZHOU ”的首個專屬空間。

包括社羣會客廳、社羣工作坊與社羣小聚場在內,空間將作爲一種生活方式座標,已在此率先啓幕。

未來,這些場域將成爲業主彼此相聚、共創、連接的重要平臺。無論是藝術課堂、親子活動,還是非遺展覽、人生故事分享,都可以在此發生。

未來方洲希望通過“超級ZHOU”,重新連接當代人居中久違的“附近感”,不止建造一座住宅,更要構建一套可持續生長的人文社區系統。

在這裡,居住不止於安放身體,更是安放心靈;

生活不止是自我滿足,更是與他人共鳴。

一座門的開始,也是一座城的開場

在廣州門點亮的那一刻,未來方洲第一次以“實景”,迴應了這座城市的期待。

這不是一張規劃圖,也不是一段抽象話術,而是真正意義上,項目與城市關係的首次落地。這一刻,城市更新從紙面設想變爲現實進度,未來圖景有了可感知的起點。

廣州門,成爲整個項目“構建秩序”的第一步。

它不僅是視覺的呈現,更是節奏的提示——

從這道門開始,園區軸線展開、街區場景成型、會所空間啓用、社羣系統啓動……所有關於“未來生活”的構想,開始進入落地與兌現的週期。

這代表着一種選擇:

以實景先行、步步兌現的節奏,將生活的圖景緩緩鋪開;

以剋制穩健的姿態,不急於說盡,而是逐步講清。

這不是一個節點,而是一個開場。

從這扇門開始,未來方洲不再是願景,而是一座城,正在真實生長中。

如果一扇門可以定義一座城,那這座城也會記得這道門

未來方洲的“廣州門”,沒有雕龍畫鳳,沒有浮誇姿態,它用一種近乎剋制的張力,表達着一座城市對歷史的尊重、對當下的思考、對未來的期待。

這不僅是一次建築表達,也是一種精神承諾:

廣州不是一座急於更替的城市,而是一座善於積累、懂得打底的城市。

而一個敢於用“龍舟”去做大門原型的開發商,一個願意把會所做成“花園裡”的項目團隊,一個願意把文化當作產品起點的央企——

他們不是在做一棟樓,而是在與城市一起,造一段可被記住的未來。

或許再過幾年,當廣州的城市封面再次刷新,“廣州門”也會像當年的“廣州塔”一樣,成爲人們談論“城市之變”的起點。

那時候,我們仍會記得這一刻:

2025年5月,一艘“龍舟”,在珠江東岸悄然啓航,駛向廣州下一個千年的新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