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出汗”的研學實踐座談會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餘杏)“這真是一場酣暢淋漓的座談會,我都‘出汗’了!”湖南省婁底市教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石澤和作出了這樣的感嘆。
原來,由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師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卿素蘭等專家組成的調研組,日前來到了婁底市,展開了一場直指痛點的研學實踐“頭腦風暴”,20多位縣區教育局長、學校書記、校長圍坐在一起,直呈研學實踐“只遊不研”“千篇一律”等問題,讓石澤和切實看到了當前研學實踐教育存在的不足。
“當下研學基地同質化嚴重,學生開展勞動實踐無非是種菜、挖紅薯、種玉米,學生提不起興趣,家長也不買賬……”婁底市婁星區教育局副局長聶林書率先發言,一針見血地指出當前研學的關鍵痛點。
“不能把研學簡單等同於旅遊!”婁底經開區社會事務局科長李黨益接過話頭,他認爲,應將研學實踐與勞動課深度融合,做到寓教於樂,借研學激發孩子們的勞動熱情。
“學習不僅要讀萬卷書,還得行萬里路,讓孩子們出去走走、鍛鍊鍛鍊,是大好事!”然而,婁底市星星實驗學校副校長曾志彪也道出擔憂,該校學生規模大,每次研學活動開展下來至少需要一週的時間,安全保障難度大,合適的研學基地也少。
“有些家長對研學費用存疑,參與積極性不高,該如何解決?”婁底一小副校長王斌飛提出疑問。
“研學和勞動教育不應該只是簡單的形式主義,而是注重實踐、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勞動價值觀的教育活動,課程內涵與設計怎樣才能更符合學生的未來發展?”婁底仁德學校副校長張娜問道。書記、校長紛紛踊躍發言,拋出一個個疑問,提出一條條建議。
“今天這場座談會是場‘及時雨’。”石澤和總結道,當前研學實踐一是形式化傾向突出,“打卡式研學”較爲普遍;二是課程同質化嚴重,科技類、創新類課程佔比低,跟不上人工智能、生態文明等時代發展需求;三是評價反饋機制缺失,過度依賴攝影、心得體會等成果展示,忽視學生在研學過程中的參與態度、實踐能力、團結協作等過程性指標評價。
他也向大家介紹,爲進一步規範研學工作,近期婁底市出臺了《規範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活動管理實施辦法》,構建起“三爲主”(小學以縣內爲主、初中以市內爲主、高中以省內爲主)的研學體系。“我們將嚴格做到活動有方案、行前有備案、安全有預案、過程有監督,同時規範了流程管理、審批管理和收費管理,明確了研學實踐教育活動收費市場參考價格。”該文件出臺後,相同的研學路線報價較之前下降15%—20%,大大減輕了家長的經濟負擔。
針對研學基地的問題,婁底市也在持續探索,注重挖掘紅色教育資源與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開發出30餘條精品實踐路線,涵蓋紅色基因傳承、傳統文化浸潤、科技創新實踐、生態文明建設等類別。例如,依託已獲評湖南省第三批勞動教育基地的橋頭河農旅小鎮,以“農耕”爲紐帶,串聯起傳承千年的“農耕文明課堂”、擁抱科技的“現代農業課堂”、錘鍊品格的“紅色基因課堂”;聯合蔡和森紀念館等16家本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打造“紅色研學聯盟”,推出“家國情雙峰行”“重走長征路”等精品研學路線。
這場座談會持續了4個小時,卿素蘭等專家全程認真傾聽,筆記本密密麻麻記滿了。“這次座談會令人印象深刻,大家提出的都是實實在在的問題和難題,我們將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更深入的調研。”卿素蘭說。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勞動教育研究所副所長楊穎東建議,研學實踐特別是勞動實踐不僅要注重“真”體驗,讓學生親身參與勞動過程,還要關注“全”過程,覆蓋勞動各個環節,讓學生在“做”與“思”中成長,培養其對勞動及勞動者的熱愛與尊重。
石澤和表示,下階段婁底市將直面痛點,加強研學課程和學科課程設計,開發學生感興趣的研學實踐活動,培育一支專業化人才隊伍,探索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與家長反饋相結合的多元評價模式。
作者:餘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