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碳要聞:塞北的風點亮灣區的燈(碳報第161期)
一、雙碳要聞
A. 政策發佈
1.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加強全國碳市場建設的意見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加強全國碳市場建設的意見》,主要目標是,到2027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基本覆蓋工業領域主要排放行業,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實現重點領域全覆蓋;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額總量控制爲基礎、免費和有償分配相結合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成誠信透明、方法統一、參與廣泛、與國際接軌的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形成減排效果明顯、規則體系健全、價格水平合理的碳定價機制。
零碳解讀:《意見》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制定實施方案,重大事項及時按程序向黨中央、國務院請示報告,確保碳市場建設任務落地見效。未來,市場機制將更加完善,通過免費與有償分配相結合提升價格合理性,縮小與國際碳價差距;在產業轉型方面,促進傳統高耗能行業技術轉型升級,重塑綠色競爭力。
B.行業動態
2. 海關總署:進口礦產品、出口鋰電池通關時長壓縮80%以上
海關總署副署長趙增連8月25日在國新辦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上介紹,商品出入國門之際,海關嚴把質量安全關,主要是從“創機制、強監管、保安全、優服務”幾個方面做好相關工作。
是以機制創新讓風險防控更加高效。二是以強化監管讓國門安全更有保障。三是以安全可靠讓人民羣衆更加放心。四是以優化服務讓外貿企業享惠便利。海關總署不斷增強政策供給能力和水平,爲企業降本增效。通過創新監管模式,讓進口礦產品、出口鋰電池通關時長壓縮了80%以上。
零碳解讀:海關總署不斷增強政策供給能力和水平,爲企業降本增效。對進口大宗商品實施智能化查驗,助力企業增效18億元。查發進口短重商品3.9萬批,爲企業挽回近100億元的經濟損失。海關總署還聯合相關部門共同開展出口商品質量安全促進行動,以質打底,以新增色,擦亮“中國製造”金字招牌,爲全球提供“質優物美”的國潮商品。
3. 世界首臺套660兆瓦超超臨界雙拱型燃煤機組投運
國家電投集團消息,世界首臺套660兆瓦超超臨界雙拱型燃煤機組全部成功投運,標誌着我國在高效清潔煤電技術領域實現重要突破。
項目是“風光火儲一體化”清潔能源項目,採用“煤電+新能源”方式,實現優勢互補。機組攻克了無煙煤高效清潔燃燒的技術難題,採用煤層氣啓停及助燃,相較於傳統燃油點火,在同等耗材情況下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了53%,氮氧化物、硫化物等污染物排放量下降超過90%。每年可節約電煤成本7200餘萬元。爲西南地區能源結構升級注入強勁動力。
零碳解讀:該項目全部建成投運後,年發電量約60億千瓦時,產值約20億元,預計每年減排二氧化碳30餘萬噸,相當於植樹200萬棵。
4. 江蘇首座巧克力換電站在無錫投運
巧克力換電站無錫新吳長江路站8月22日上午正式開業投運,這是江蘇省首座投入運營的巧克力換電站。該站點由寧德時代與國網電動合作建設。活動現場公佈了無錫及江蘇的換電站建設規劃:下個月無錫將新增5座換電站,年底前全市站點總數將超過30座;2025年底前計劃在江蘇省建成超140座站點,覆蓋南京、無錫、蘇州、常州等重點城市;至2026年底,江蘇所有地級市將實現換電站全覆蓋,站點總數將突破300座。
零碳解讀:巧克力換電站佔地面積不大,和一個標準集裝箱大小差不多。當司機將新能源車開入換電站後,無須下車,只要在手機上下達指令,電站就會自動在車輛底部進行換電操作,整個過程用時遠比油車加滿一箱油要少。
5. 全球首個“超階零碳建築”在青島啓用
全球首個超階零碳大樓今天8月24日在山東青島正式啓用。之所以叫“超階”,是因爲除了光伏發電外,這個大樓還通過梯次儲能電池以及新能源汽車放電,實現100%綠能替代。該大樓的正式啓用標誌着我國在零碳建築方面取得新進展。
該大樓高117米,共有23層辦公區,日均用電量約6000度。目前,每天只需要300輛車爲大樓各提供10度電,就可以爲大樓解決近一半的能耗,每位員工還可以享受每度電差價1.2元的收益。
零碳解讀:此外,大樓底部安裝了14塊淘汰的汽車動力電池作爲“隱藏能源”,每日一充一放,可存儲光伏多餘電量及電網低谷時段的清潔能源,供高峰或陰雨天氣使用,同時破解了動力電池回收難題。
該建築還實現了新能源汽車與大樓的互動,新能源汽車可反向爲大樓供電,進一步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和電網調節能力。
6. 全國綠電交易電量前七月同比增長超四成
國家能源局官微8月24日消息,2025年1-7月,全國累計完成電力市場交易電量3.59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2%,佔全社會用電量比重61.2%,同比下降0.9個百分點。其中,省內交易電量2.73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6%;跨省跨區交易電量855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9%。綠電交易電量181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2.1%。
零碳解讀:2025年1—7月,全國綠電交易電量達181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2.1%,增速顯著高於同期全國電力市場交易電量(3.59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2%)。
C.“十四五”能源發展專項發佈會速遞
7. 每3度電就有1度綠電
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國家能源局局長王宏志在會上表示,“十四五”是綠色低碳轉型最快的五年。我國構建起全球最大、發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體系,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佔比由40%提升至60%左右,風電光伏每年新增裝機先後突破1億、2億、3億千瓦關口,實現臺階式躍升發展,發展速度和力度前所未有。能源消費“逐綠前行”,全社會用電量中,每3度電就有1度綠電。
零碳解讀:據王宏志介紹,“十四五”是能源改革持續深化、發展動能持續增強的五年,國家能源局出臺促進能源民營經濟發展十條措施,絕大多數的光伏設備製造企業和60%以上的風電整機制造企業都是民營企業,有的核電項目民營企業參股比例達到了20%,可以說,民營企業已經成爲推動能源轉型變革的重要力量。
8. 每5輛車就有2個充電樁
王宏志表示,國家能源局加快能源產供儲銷體系建設,有效滿足了快速增長的能源需求。2024年全國發電量超10萬億千瓦時,佔全球1/3,能源生產總量摺合約50億噸標準煤,佔比超全球1/5,保障了能源供應“量足價穩”。這五年,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優化,橫跨東西、縱貫南北、連通海外的能源基礎設施網絡更加完善,有力帶動了中西部地區資源優勢加快轉化爲發展優勢,也爲經濟大省挑大樑提供了堅實的能源保障,東部地區用能中,有40%來自“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北煤南運”等“能源大動脈”。“十四五”期間,我國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充電網絡,每5輛車就有2個充電樁,老百姓充電更省心。
零碳解讀:截至7月底,我國充電基礎設施數量達1669.6萬個,是“十三五”末的10倍,規模世界領先。同時,積極鼓勵“開綠車、用綠電”,通過綠證綠電交易等方式,爲新能源車主提供綠電服務,組織相關省份開展車網互動應用試點,電動車化身“移動充電寶”,支持用電“削峰填谷”。
9. 每3度電中有2度來自市場化交易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李創軍在發佈會上介紹了一組數據:“十四五”以來,我國市場交易電量從“十三五”的10.7萬億千瓦時增長到23.8萬億千瓦時,翻了一倍還多。佔全社會用電量的比例,從2020年的40%,提升到連續四年穩定在60%以上,大致相當於我們用的每3度電裡面就有2度是直接通過市場交易方式形成的。
零碳解讀:這一比例表明我國電力市場化程度已達到相當水平,市場主體可通過雙邊協商、集中競價等多種方式自主決定電力交易量價,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10. 新增用電量來自“風吹、日曬”
國家能源局電力司司長杜忠明表示,今年上半年,風光發電量的增量超過了全社會用電量增量,也就是說,全社會用電量新增部分都是通過“風吹、日曬”獲得的。
零碳解讀:中國新增用電量,已基本實現“零碳增長”。“風吹日曬”不再是補充,而是主力。中國新能源產業的崛起同樣爲全球能源革命和綠色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
二、專題碳討
東部40%的電來自“能源大動脈”,塞北的風點亮灣區的燈
廣袤的西部北部地區,風能、太陽能、煤炭資源正通過跨越中國的能源大動脈,轉化爲東部沿海城市的燈火與動力,這是一場規模宏大的能量遷徙。
8月26日上午,國新辦舉行“十四五”能源發展專項發佈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國家能源局局長王宏志公佈的數據令人震撼:東部地區用能中,有40%來自“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北煤南運”等“能源大動脈”。
這些跨越千里的超級工程組成了中國能源體系的“血液循環系統”,重新定義了能源生產與消費的地理格局。在全球能源危機頻發的今天,這條能源大動脈不僅保障了國家能源安全,更成爲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紐帶。
圖/ic
能源大動脈:中國式現代化的超級工程
中國的能源資源與經濟發展呈逆向分佈——西部北部能源豐富但經濟相對落後,東部沿海經濟發達但能源匱乏。這一基本國情催生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能源輸送體系。
以“西電東送”和“西氣東輸”爲例。
“西電東送”規模驚人,我國西電東送已形成北、中、南“三個通道”輸電格局,煤電、水電、新能源“三類電源”配套格局。依託綠電交易,西電東送的綠色能源有力支撐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建設。今年7月,南方電網、國家電網啓動跨經營區常態化電力交易,廣東、廣西、雲南三地超過20億千瓦時的富餘電力支援華東迎峰度夏。藉助全國電力“大循環”的東風,區域綠電交流日益密切。
"西氣東輸"是我國距離最長、口徑最大的輸氣管道,西起塔里木盆地的輪南,東至上海。全線採用自動化控制,供氣範圍覆蓋中原、華東、長江三角洲地區。以國家管網集團爲例,“十四五”期間,國家管網集團在長三角地區及周邊地區建成投產了青寧管道、蘇皖管道等天然氣管道,新建投運管道里程超2200公里,進一步織牢了長三角地區緊密相連、高效協同的天然氣能源動脈。日均分輸量超1.45億立方米,最高日分輸量近2億立方米,供氣量約佔長三角地區天然氣消費總量的四分之三,超2億人口從中受益。
王宏志介紹,“十四五”是能源供應更足、韌性更強的五年。這五年,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優化,橫跨東西、縱貫南北、連通海外的能源基礎設施網絡更加完善,有力帶動了中西部地區資源優勢加快轉化爲發展優勢,也爲經濟大省挑大樑提供了堅實的能源保障。
綠色轉型:塞北的風如何點亮灣區的燈
“塞北的風”點亮“灣區的燈”,核心靠三件事:發得出來、送得出去、用得起來——這背後是一套正在加速成型的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
“十四五”能源發展專項發佈會上,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李創軍介紹,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走過了十年,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國電力市場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變革的核心任務,就是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這是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在能源領域的關鍵落子和生動實踐。“十四五”以來,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建設取得了實質性跨越和突破性進展。
李創軍表示,我們像搭積木一樣,逐步有序建立起一個品類多元、功能完善的電力市場。從空間上來看,有省內交易、也有省間交易;從時間上來看,有年度、月度交易,也有日內、實時交易;從交易品種來看,除了基本的電能量,還有調峰、調頻、備用這些輔助服務品種。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還實現了跨電網經營區的常態化交易,真正讓“塞北的風點亮灣區的燈”。
2024年,全國已有四個省份,新能源裝機規模佔比超過50%。其中,西部地區共佔三個席位——青海、甘肅、寧夏。
這背後,是一座座風光電項目拔地而起。
截至2024年底,第一批50個“沙戈荒”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已基本建成投產,裝機規模超過9000萬千瓦。50個項目中,39個位於西部,佔比78%;9736萬千瓦計劃裝機規模中,8455萬千瓦佈局於西部,佔比87%。其中,建設規模排名前三的是——內蒙古(13個項目,建設規模3110萬千瓦);陝西(3個項目,建設規模1250萬千瓦);青海(5個項目,建設規模1090萬千瓦)。
8月26日,國家能源局確認跨電網經營區的常態化交易已實現。並且,我們已經基本建成了多層次、多品類、多功能的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中長期和輔助服務市場交易實現全覆蓋,現貨市場正在全國範圍內加快鋪開,目前山西、廣東、山東、甘肅、蒙西、湖北、浙江7個地區電力現貨市場還有省間電力現貨市場已經建成運行,南方區域電力市場實現了連續運行,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力超市”。跨電網經營區交易機制初步建立,電力資源在全國範圍內更加順暢的自由流動。
“風在蒙西轉,燈在珠江亮”——靠的是超高壓電網這條“電力高速公路”和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這個“超級調度大腦”。
未來展望:能源大動脈在“雙碳”目標下的新使命
在“雙碳”目標下,能源大動脈被賦予新的使命。
傳統大動脈主要解決“有電用”,今後首要任務是輸送“零碳電力”。未來電網不僅是輸電通道,更是“能量+信息+碳排放”三重路由。分佈式光伏、儲能、電動汽車、虛擬電廠將在用戶側大量併網,電網必須具備“源網荷儲”實時互動能力,把每一度綠電“算清、調準、用足”。
對“十五五”新能源發展,國家能源局8月26日表示,風光要穩。針對新能源出力不穩定的特點,加快推動系統友好型新能源電站建設。通過提升風光電發電預測精度,讓電站和電網儘可能做到“心中有數”。通過風光水火一體化多能互補發展模式和聯合調控運行,提升風電、光伏發電的自主調節和主動支撐能力。
在分類引導、合理佈局集中式與分佈式等各類新能源開發基礎上,協同加強主網、配網、微電網建設,提升電網綜合承載力,滿足大規模新能源接網要求。積極推進跨省區輸電通道和省間靈活互濟工程建設,強化主網架結構,加快配電網改造升級,因地制宜推動智能微電網建設。同時,通過新一代煤電改造升級、抽水蓄能、新型儲能等大力提升電力系統調節能力。
此外,國家能源局還表示,在持續提升電力消納新能源水平的同時,我們也將積極拓展新能源非電利用途徑,推動風光電制綠氫實現規模化應用,並向綠氫冶金、綠色合成氨、綠色甲醇、綠色航煤等方向延伸,開拓新的消納空間。
能源大動脈的新使命,是構建一張“零碳、互動、全國統一、電氫融合、數字彈性”的未來電網,讓西部的風、光、水,精準、實時、低成本地點亮並驅動整個中國的生產生活。
東部沿海的燈火輝煌背後,是數萬工程師與建設者共同構建的能源網絡,是中國作爲製造業大國的基礎支撐能力體現。
從沙漠戈壁到濱海都市,從呼嘯北風到璀璨燈火,這場跨越千里的能量遷徙正在重新書寫中國區域經濟版圖。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研究員 陶野編輯 陳莉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