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的風”點亮了“灣區的燈”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天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介紹“十四五”時期能源高質量發展成就。
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國家能源局局長王宏志在會上表示,“十四五”以來,我國能源事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和歷史性成就。“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的能源綜合生產能力和非化石能源佔比等主要指標將如期完成,14億多人的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綠色低碳發展舉世矚目,我國成爲世界能源轉型的重要推動者。
今年夏季,我國電力負荷不斷創下新高,7月單月用電量首次突破1萬億千瓦時大關,受到廣泛關注。
“現在迎峰度夏基本結束,我國電力供應平穩有序,可以說能源保障‘頂住了峰、兜住了底’。”王宏志說,總體看,我國能源供應保障能力與韌性已達到較高水平。
“十四五”前4年,我國能源需求快速增長,消費量累計增長9.8億噸標準煤。國家能源局會同有關部門,多措並舉增強能源供應鏈穩定性和安全性,實現消費增量90%以上由國內自主保障。
值得關注的是,新能源發揮了重要作用——新能源發電量增量佔全國新增發電量近50%,推動非化石能源供應總量增長近50%。“我國能源自主供應的‘基本盤’更加穩固、‘含綠量’不斷提升。”王宏志說。
能源供應的韌性主要體現在運行調節能力和應急支撐能力上。目前,我國已建立了較爲完備的能源產供儲銷體系和保供穩價機制,能源儲備能力穩步提升,油氣“全國一張網”加快形成,大電網資源配置和調節作用充分發揮。近年來,我國佈局建設國家級電力應急支撐體系,建成4個區域電力應急基地,着力提升煤炭、油氣應急保障能力,能源電力系統長期保持穩定可靠運行。
國家能源局副局長萬勁鬆表示,我國在覈電、新能源、電網等重點領域已經實現了國際領跑,爲保障能源安全、促進能源轉型、建設能源強國發揮了引領支撐作用。
“十四五”時期,我國新能源等技術裝備領跑全球,新能源專利數佔全球四成以上,光伏轉換效率、海上風電單機容量等不斷刷新世界紀錄。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約9500萬千瓦,5年增長了近30倍。
“‘十四五’是綠色低碳轉型最快的五年。”王宏志說,全國能源消費中,非化石能源佔比每年增加1個百分點,預計將超額完成“十四五”確定的20%目標,煤炭佔比每年減少1個百分點,這“一增一減”大大提升了經濟發展“含綠量”。
據瞭解,在技術進步帶動下,我國陸上風電和陸上光伏平均投資建設成本都持續下降,其中陸上風電降至每千瓦4000元左右,陸上光伏降至每千瓦3000元左右。新能源度電成本也在“十四五”初期平價的基礎上進一步下降,新能源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
實現“雙碳”目標,能源是主戰場。“下一步,我們將錨定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推動能源轉型發展,大力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推動能源消費增量主要由非化石能源滿足,實現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左右。”王宏志說。
“‘十四五’以來,我國持續推進能源領域市場化改革,不斷激發能源市場的動力和活力,爲能源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水’。”萬勁鬆用3個“加快”來總結這5年我國在能源改革上取得的成就,即能源價格形成機制加快完善、能源市場體系加快建設、能源產業生態加快創新。
具體來看,在發電側,煤電、新能源全面進入市場;在用戶側,除居民和農業用電外,定價實現完全市場化,電力真正成爲一種可自由交易的商品,大部分電量價格由市場競爭形成。同時,我國已基本建成多層次、多品類、多功能的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其中,中長期和輔助服務市場交易實現全覆蓋,現貨市場正在全國範圍內加快鋪開。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還實現了跨電網經營區的常態化交易,真正讓‘塞北的風點亮灣區的燈’。”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李創軍說,我國電力市場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
改革推動市場活力加快釋放。統計數據顯示,“十四五”以來,我國市場交易電量從“十三五”的10.7萬億千瓦時增長到23.8萬億千瓦時,翻了一番還多。目前,我國電力市場註冊經營主體已達97萬家,是2020年的5倍;絕大多數的光伏設備製造企業和60%以上的風電整機制造企業都是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已成爲推動能源轉型變革的重要力量。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用好市場‘看不見的手’和政府‘看得見的手’,用更優配置、更高水平的電力供應,促進實體經濟和新興產業發展。”李創軍說。
本報北京8月26日電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