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極端派 纔有對話空間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在7月26日的大罷免中,國民黨24席立法委員全面守住,成功爭取中間選民的支持。沉默的大多數走出家門,投下「不同意」票,不只是反對這場政治鬧劇,更是遏止了賴清德總統與魔鬼的交易。
更值得關注的是,全臺僅有7個選區的同意票突破門檻,顯示民進黨內部已有不同聲音發酵,這正是朝野之間開啓對話的重要契機。然而,若要真正對話與和解,民進黨領導層必須率先釋出善意,壓制黨內主張消滅在野黨、激進文化臺獨的極端派勢力。唯有此,藍綠白三方纔有機會建立初步互信。
這場大規模罷免,已從正常的問責機制變質爲民粹與報復政治的工具,不僅加劇臺灣政治極化,也使朝野對立愈發僵固,不利臺灣民主運作,更可能危及區域穩定。
此次「24比0」的立委罷免結果,是中間選民用行動發出的怒吼。他們不再沉默,用選票守護臺灣的民主制度。同時,也有許多綠營支持者選擇不出門投票,甚至投下「不同意」票,他們展現了難能可貴的道德勇氣,拒絕讓仇恨政治主導臺灣。
藍綠白之間目前最大的共識是:不能讓賴清德掌握全部政治權力,更不能讓柯建銘、曹興誠這類野心家爲一己私利繼續撕裂社會、操弄輿論。
問題在於,當製造政治衝突的正是國家元首,當民進黨內部需要依賴極端派維穩、出征異己時,我們是否能期待賴清德願意調整對抗式的政治路線?是否可能放下手中的「魔笛」,不再鼓動青鳥四處攻擊異己,改而主動開啓朝野對話?從社羣輿論觀察,即便少數激進派仍否認事實、怪罪選民,但多數綠營支持者已經認知到民進黨需要改革,賴清德與柯建銘必須轉變方向。
民意既然如此,賴清德若能順勢而爲,不僅有機會重建黨內信任,也能化解朝野對立,並向兩岸、區域與國際遞出和平的訊號。反之,若他逆勢操作,不只將面臨黨內不滿,更將加深臺灣政局的僵局與撕裂。
此刻的臺灣,「朝小野大」正是人民多數希望維持的政治平衡。面對全球民主倒退、民粹浪潮席捲先進國家的局勢,國人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冷靜與理性,堅定拒絕仇恨政治,以實際行動要求領導人重回憲政正軌。對此,我們感到無比驕傲。(作者爲國民黨國際事務部助理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