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臟癌診斷困難 臺大研發AI助手二分鐘揪出早期病竈

臺大團隊開發出世界首創的AI胰臟癌輔助偵測系統。記者廖靜清/攝影

胰臟癌被稱爲「癌中之王」,因難以早期發現、不易治療,且癌細胞的擴散速度快,只要腫瘤超過2公分,很容易轉移、侵犯重要血管。臺大醫院與臺灣大學應用數學科學研究所合作,開發出AI胰臟癌輔助診斷系統,幫助醫師發現CT上肉眼難以分辨的早期胰臟癌。

臺大醫院影像醫學部主任陳世杰表示,這套系統是利用院內累積的胰臟癌治療經驗、大數據資料,不論透過AI模型訓練,開發超過5年。目前在臺大醫院測試準確率93.4%,利用健保署資料庫也達到91.4%準確率,系統已於2024年底正式於臺大醫院影像醫學部臨牀上線,開放提供自費AI影像分析服務。

胰臟癌爲什麼難以早期發現、難以治療?臺大醫院綜合診療部廖偉智主任表示,胰臟位於腹部深處,且連結多處器官,手術複雜度很高,無法靠單一科別治療。他強調,胰臟癌早期難發現,即使是經驗豐富的醫師,也可能無法第一時間確認CT影像,若「再追蹤、再觀察」,3個月後腫瘤迅速長大。

廖偉智說,腫瘤在2公分以內被發現,5年存活率約80%;腫瘤超過2公分,5年存活率不到20%。他指出,胰臟癌早期幾乎無症狀,即使有也很容易被誤認爲是腸胃道不適。另外,現行臨牀上約40%小於2公分的胰臟癌在CT未能被發現,肉眼也看不出來有腫瘤。

臺大醫院影像醫學部醫師陳柏廷表示,要找到腫瘤小於2公分的早期胰臟癌,在CT影像中猶如海底撈針,再加上約40%病竈易被忽略,診斷成功率只能仰賴醫師經驗。「利用AI輔助診斷系統,藉由胰臟及腫瘤自動分割模型只要2分鐘判讀時間。」他說,這套AI系統已於去年底正式上線,迄今約有20到30位病患使用。

胰臟癌已攀升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七位,112年就有2879人罹癌喪命,因治療棘手,發生率幾乎等於死亡率。廖偉智說,臨牀上,有高達85%病患被確診時,已是晚期無法開刀;腫瘤超過2公分的病患待刀,大多數的人術後仍會復發。

廖偉智提醒,除了定期檢查之外,有家族史、慢性胰臟炎、胰臟囊腫、基因異常、糖尿病患者等高風險羣,更應定期電腦斷層檢查,再利用的AI胰臟癌輔助診斷系統來分析追蹤,確保早期發現、早期診治,提高5年存活率。

臺大醫院綜合診療部主任廖偉智表示,胰臟癌早期幾乎無症狀,即使有也很容易被誤認爲是腸胃道不適而忽略。記者廖靜清/攝影

▪ 免稅額、扣除額怎用最省?2025報稅不求人 新手也能輕鬆掌握 ▪ 租屋族報稅新制:房租支出納入特別扣除 最高可扣18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