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習慣”鑄就“大擔當” 探尋“升達現象”到“育人範式”的轉換密碼
大河網訊 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向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的校園,一面鮮豔的五星紅旗已在晨風中冉冉升起,數千名師生肅立行注目禮,整齊劃一的隊列中,無人低頭看手機,無人交頭接耳。這樣的場景,已在這所民辦高校持續了32年……
是什麼讓一所高校將“每日升國旗”刻入基因?又是什麼力量,讓“勤儉樸實、自力更生”從口號變爲師生的日常自覺?帶着這些疑問,6月11日,第三屆全國主流媒體河南教育行大型融媒體採訪團走進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探尋其獨創的“一核三化,五維協同”養成教育模式背後的育人密碼。
破局:從“痛點”到“支點”的育人突圍
民辦高校如何破解“品德教育虛化”“勞動教育弱化”“學風浮化”等共性難題?升達學院給出的答案是——以養成教育爲支點,撬動立德樹人全局。
“我們不做‘空中樓閣’式的教育,而是從學生每天疊被子、整理書桌、準時上課這些小事抓起。”該校董事長王新奇介紹道。歷經32年探索,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將黨的領導、“六個下功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養成教育深度融合,構建起以“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爲核心,以“標準化、品牌化、常態化”爲路徑,以“國旗教育、勞動教育、感恩教育、禮儀教育、好學教育”爲載體的育人體系。
揭秘:三維驅動的養成教育“引擎”
學校制定《學生操行考覈管理辦法》,將升旗出勤、勞動表現、禮儀規範等納入評分體系,與獎學金、就業推薦直接掛鉤。數據顯示,實施標準化管理後,學生宿舍整潔達標率達100%,課堂出勤率提升至96%以上。
漫步校園,孝道長廊的二十四孝浮雕、晴耕雨讀亭的古籍書香、勞動教育實踐園的累累碩果,構成了一幅浸潤式育人圖景。學校打造“一館一廊一園多亭”文化場景,定期舉辦“好學月”“勞動教育月”等活動,讓傳統文化在現代教育中煥發生機。學生自編自演的《養成教育之歌》、記錄勞動點滴的《勞動日記》,成爲升達學子特有的精神印記。
從創辦人王廣亞博士提出“三嚴管理”,到榮譽董事長王淑芳女士推動“每日升旗”,再到現任董事長王新奇博士深化“五維協同”,升達的養成教育已融入三代教育人的血脈。如今,“學生每日半小時勞動”“秩序禮儀競賽”“背誦經典”等傳統活動,已成爲無需提醒的自覺。正如一位畢業生所言:“升達教會我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刻進DNA的自律。”
成效:從“升達現象”到“育人範式”
在國旗教育方面,學校將每日升旗儀式與“國旗班”精英示範有機融合,推動愛國情懷從抽象“說教”轉化爲切實“踐行”,爲學生鑄魂;勞動教育上,年均投入 330 萬元,精心構建“理論 + 實踐”的勞動育人範式,要求大一學生每日參與半小時勞動,勞動範圍覆蓋 143 個責任區,助力學生礪志;感恩教育領域,通過開展“感恩樹”種植、校友幫扶等分層活動,促使學生將感恩認知轉化爲行動自覺,達到潤心效果;禮儀教育環節,制定《秩序禮儀競賽辦法》,涉及課堂、餐廳、宿舍等各類場景,讓“禮讓整潔”成爲校園文化的重要標識,實現塑形目標;好學教育維度,構建“學業導師制 + 學科競賽營 + 優秀學子集”的學風體系,打造“晨讀—自習—出樓—宿舍輔導”的立體化學習場景,引導學生明志。
近三年,升達學子西部計劃、特崗教師報名人數年均增長20%;家長滿意度超92%;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職業素養”評分高於同類院校15%。更令人欣喜的是,升達模式已獲得省級以上榮譽30餘項,成爲民辦高校內涵發展的標杆。
從清晨的升旗儀式到深夜的自習燈光,從宿舍的“六條線”到校園的“禮儀小貼士”,升達學院的養成教育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正如王新奇所說的那樣,這所民辦高校用32年的堅守證明:立德樹人,既需要高屋建瓴的理論指引,更需要腳踏實地的實踐探索。(楊露露)
作者:楊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