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雙語掌控體育盛事現場 世壯運主持人劉傑中詮釋莊嚴與熱血

世壯運主持人劉傑中(右)。劉傑中提供

擁有多年新聞與典禮主持經驗的劉傑中,近年來積極參與多場重要體育活動的主持工作,包括世壯運開幕典禮、奧運英雄遊行、以及總統府前的大型體育記者會。他以中英文雙語靈活穿梭,展現精準語感與現場控場力,獲得各界肯定。

劉傑中認爲,體育記者會雖然形式上與其他活動無異,但語氣與氣氛的掌握卻需細膩調整。他說,「體育場合的主持風格很特別,它同時要求莊重與熱血,這種平衡感,比起金鐘或金馬這樣單一風格的典禮,更具挑戰性。」

「我不是體育咖,但我懂現場氛圍」

劉傑中(左)主持nba前球星帕克來臺活動。劉傑中提供

問起他是否是個體育迷,劉傑中也經常在自己社羣關心體育賽事,跟一般民衆一樣,坐在電視機前爲中華隊加油。劉傑中笑說自己從小隻會游泳,並不是典型的熱血球迷。

他說,我不會爲了某個球星瘋狂,也不是死忠職籃、職棒球隊派,但他喜歡看比賽現場的氣氛,劉傑中說,「特別是落後還打得很拼的隊伍,會讓人想幫他們加油。」

劉傑中回憶大學時代在高雄唸書,常到澄清湖棒球場觀戰,即便身處兄弟象主場,也會爲對手歡呼。他說,「我不是爲誰,而是爲努力的那一方加油。」

世壯運開幕主持:「風格」纔是最大挑戰

世壯運主持人劉傑中(左二)。劉傑中提供

談到日前接下世壯運開幕典禮主持工作,劉傑中坦言:「這是與金鐘、金馬截然不同的經驗。」與典禮團隊多次彩排討論中,他最重視的不是臺詞,而是主持的「風格」是該莊重,還是熱血?是該帶氣氛,還是要安靜地做引導?

劉傑中表示,「這場活動有國際觀衆、有轉播、有年長選手,也有總統與貴賓,我們需要找到一個讓所有人都舒服、又能準確傳達核心價值的方式。」

語言切換也是一大難點,他常需斟酌中英文使用比例,劉傑中指出,「若現場只有一成觀衆聽英文,那我就不會中英1:1,那樣篇幅太長,觀衆會疲乏。」他以流暢雙語串聯主持節奏,也讓國際來賓與本地觀衆皆能有所共鳴。

最深刻的一幕:104歲羽球老將的掌聲

劉傑中。劉傑中提供

在衆多賽事與人物中,劉傑中提到最讓他感動的時刻,是世壯運開幕時金氏世界紀錄認證「最年長的羽球選手」林友茂受邀擔任聖火代表之一。

劉傑中指出「他是五位上場點燃火炬的大師中,最不有名的那一位。但他50歲纔開始學羽球,打了50多年,直到百歲還在比賽。劉傑中說,當他講出這段故事,現場立刻響起掌聲與歡呼,那是一種純粹被精神打動的感動。」這段經歷,也讓他再次確認「故事的力量」遠勝光環本身。

主持人的責任:不是華麗,而是準確與共鳴

臺南全中運開幕主持人劉傑中(左)。劉傑中提供

劉傑中謙稱自己不是最會帶氣氛的主持人,但他相信準確與共感更爲重要。大型活動中,他會預演所有可能突發狀況,從耳機失靈、燈光延遲,到意外走錯方向的動線安排,他說,「我習慣把所有可能出錯的細節,都提前預想一遍。」

他說得平淡,卻反映出多年的專業自覺。劉傑中表示,「我不是怕錯,而是想讓大家安心。」即便只是換個上臺入口,他與搭檔也會快速反應,調整站位,確保呈現一致專業形象。

中年人的Podcast構想:談疑惑,也談重生

劉傑中(左二)。劉傑中提供

雖然劉傑中主持經驗豐富,但他仍未真正啓動個人自媒體。他說,如果未來要做Podcast節目,他不會選體育專題,而會鎖定「中年」類型節目。

劉傑中認爲,「中年人常被認爲是穩定、堅強的,但我覺得不然。我想做一個節目,是讓人可以談疑惑、談轉換,也談跌倒後的重生。」

劉傑中表示,他希望能訪談那些在30、40歲後遇挫後再起的人,分享他們如何面對不再年輕,卻仍要重新選擇人生方向的勇氣。他說,「我不覺得中年只能談理財與房地產。我們可以談健康、心境、甚至心靈成長。」他語氣堅定,沒有煽情,正如他一貫的主持風格。

不是明星也能被記住

劉傑中。劉傑中提供

「我從不覺得我是主角,但我希望我是那個讓主角被看見的人。」劉傑中不是最亮的那個名字,卻是無數重要時刻中的穩定節奏。他的聲音不一定最響亮,卻最常成爲羣衆與典禮之間的橋樑。在每一場從體育場到國際典禮的活動中,他以語言爲媒介,用專業爲場域注入應有的尊重與情感,他不是明星,但他值得被記住。

(全文由作者授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