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增名額爭議未止 29醫團聲明「反對招生黑箱灌水」
醫師公會全聯會、各縣市醫師公會、基層醫療團體與臺灣醫學生聯合會等29個醫界團體共同發表聯合聲明,「反對招生黑箱灌水」,並預計明天召開記者會表達訴求。本報資料照片
近期清華、中興、中山三校醫學系名額擴增爭議,已不僅是技術問題,而是牽涉制度邏輯是否被顛覆、政策承諾是否遭破壞的嚴重議題。醫師公會全聯會、各縣市醫師公會、基層醫療團體與臺灣醫學生聯合會等29個醫界團體共同發表聯合聲明,「反對招生黑箱灌水」,並預計明天召開記者會表達訴求。
今連署團體包含醫師公會全聯會與各縣市醫師公會,以及基層醫療協會、基層醫師協會、診所協會全聯會、臺灣醫學生聯合會等29個團體。
聲明指出,醫界早於今年6月25日在立法院研出席立委王正旭召開的「臺灣醫師人力整備-醫學生名額問題研商會議」,於會中明確指出1300人總量計算,應包括國防醫學院名額,此爲長年共識與明文紀錄;三校醫學系是屬「政策性設立」,原爲短期公費培育計劃,不應轉化爲常態自費招生;醫療人力的根本問題爲分佈失衡與誘因缺乏,非擴招可解。
聲明表示,衛福部於6月27日公文明確支持總量原則,並正式發函予教育部與各相關單位,明確指出:1300名總量內即應包含國防醫學院,並非額外的外掛名額;教育部過往報告與歷年會議記錄均已納入國防醫學院之名額;建議教育部「釐清總量覈算方式」,並於既有總量內調整名額,不應任意重構制度解釋。
此外,清華、中興、中山三校於111年設立醫學系時,依「重點科別培育公費醫師制度計劃」的特殊政策設計所成立。主管機關當時對外明確表示該計劃具時限性,名額爲暫時性使用,政策期滿後應重新檢討是否續行。
但即便當時已有臺灣醫學院評鑑委員會(TMAC)明確反對設校,醫師公會全聯會與全國各醫學院院長聯席會議也多次公開表示設立三校之不當,教育部仍無視TMAC的意見,架空專業機制,另成立其他委員會取代該委員會決議。此舉不但令人不解,也啓人疑竇。
如今更未經評估、程序審查即逕予擴編爲「自費生常態名額」,並列入未明確計算之招生總量中,明顯違反設校初衷、言而無信、破壞招生制度平衡。
臺灣醫學生聯合會也於6月26日正式發函,指出三校名額轉換與總量定義錯亂的重大疑義,並呼籲教育政策應迴歸制度與程序正義。本會與學生團體立場一致,支持其訴求,並認爲「本案影響的不只是三所學校,而是整體醫學教育體系未來的信任與穩定。」
聲明指出,醫界多次表達,醫師過勞、偏鄉缺人、基層斷層等問題,皆因誘因不足與分佈失衡所致。若未同步改善訓練品質與制度設計,擴大招生只會導致:醫學生集中都市與特定專科;教學資源被稀釋、訓練品質下降;醫療體系壓力擴大、病人照護品質受損。這種「數量主義」的迷思,終將反噬整體醫療環境。
1300人這個數字,不只是數字,而是一個制度平衡與醫療品質的象徵。制度若破口,後果不只發生在醫界,更是全民健康的集體風險。醫療作業是團隊作業,一個頭重腳輕的制度,就會導致其他醫事人員不足的問題,現在的護理人員等各醫事人員不足,這就是之前放寬招收醫學系名額下,長期下所造成嚴重的問題。
我們重申:教育政策應迴歸專業共識與既定製度;政策性名額應明確管理,不得隨意常態化;醫療資源配置需重視誘因與結構,非僅靠擴招解決。儘快展開和衛福部、醫師團體、醫學生團體和醫學評鑑團體(TMAC)共同研討後續處理方式,亡羊補牢,時猶未晚。
醫師公會全聯會表示,將持續與衛福部、醫學生聯合會及全國醫學教育社羣共同努力,絕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制度偷渡、解釋漂移或政治操作,若相關單位持續無視醫界專業、制度正義與病人利益,本會將不計手段、不惜代價,動員所有資源與力量,捍衛醫學教育體系的核心原則,維護全民醫療的最後防線。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