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事業牽引產業 以產業反哺事業 深圳:打造“老有頤養”新標杆 構建銀髮經濟新生態
深圳新聞網2025年4月24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莊瑞玉)公建民營、民辦養老機構佔比85.5%,建成2099個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全市涉老企業數量6842家……作爲全國人口最年輕的超大型城市,深圳依託高科技及戰新產業發展優勢,強化“三個統籌”、深化“五個賦能”,以事業牽引產業、以產業反哺事業,走出一條養老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獨特路徑。
制度創新:政府市場社會“三駕馬車”共築養老生態
養老既是事業,也是產業。深圳以養老服務爲龍頭牽引,帶動事業產業發展,着力統籌政府、市場、社會三方力量,貫通養老全生命週期鏈條,把惠民生和擴內需、促產業結合起來,打造“老有頤養”新標杆、構建銀髮經濟新生態。
深圳每兩年開展一次養老服務需求調查,動態調整27項基本養老服務清單。通過規劃建設、稅費優惠等51條扶持政策,吸引大批社會資本投資養老產業,公建民營、民辦養老機構佔比85.5%。深業集團打造的“幸福健康產業集團”作爲全國唯一改革試點平臺,已在29個街道佈局74個居家社區網點和3個大型養老機構。
市場力量加速涌入,全市涉老企業數量6842家,銀髮經濟領域龍頭企業包括華爲、騰訊、平安、泰康之家、優必選、邁瑞等,覆蓋信息技術、高性能材料、智能製造、人工智能、機器人、高端醫療器械、生物醫藥、養老金融、養老照護等領域,形成完善的產業鏈和供應鏈。深圳已形成深業907幸福家、福安養老、瑞芝康健、國壽、優享家、厚德世家、優食管家等品牌化規模化連鎖運營養老服務項目。
社會力量創新服務模式。深圳持續組織開展“銀齡行動”,全市現有老年志願者18.5萬人,超2萬名老年志願者常年活躍在社區一線,服務基層治理、調節矛盾糾紛、促進社區融合。積極引導慈善力量助老爲老,爲高齡、獨居等特殊困難老人配置AI智能呼叫器、毫米波雷達、水基滅火器等“三件套”,同時把數據應急響應連通到社區或養老機構。鼓勵慈善組織設立樂齡科技推廣基金,推動康復輔具、移動終端、可穿戴設備、家用服務機器人等優質產品設備在居家、社區、機構等場景集成應用。
科技賦能:注入養老服務業發展動能
深圳牢牢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的重大機遇,結合自身優勢,以黨建爲引領,堅持機制賦能、科技賦能、商業賦能、法治賦能、金融賦能,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
在深圳養老護理院,一批科技感滿滿的智能設備已經“上崗”。智慧養老AI守護產品“隱形護理員”,集火災監測、跌倒監測、走失監測等多項功能於一身;“便攜式智能助浴機”實現了在牀上助浴,該機器還具備按摩功能;“生命體徵監測系統”藉助人工智能和物聯網設備完成牀位智能化看護,可隨時掌握老年人安全和健康動態。AI康復治療機器人、艾灸機器人、AI棋類機器人……深圳以科技爲引領,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進入養老服務業,延伸養老產業鏈條,激發養老產業活力,推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與養老服務的快速融合。
深圳在全國率先出臺17條支持措施,統籌推進養老金金融、養老產業金融、養老服務金融等,探索出一條“公益性與市場化”兼容的金融賦能路徑。工商銀行推出“銀髮產業雲”養老服務綜合運營平臺、養老REITs等7款產品和服務;平安集團打造“護聯體”“住聯體”模式,將保險服務與居家養老深度捆綁,一站式對接醫、食、住、行等10大場景服務。支持工商銀行開發“養老e貸”中小微企業專項金融產品,引導中國人壽等央企將銀髮經濟產業投資基金支持項目落地深圳。累計發放銀行頤年卡突破110萬張,覆蓋九成在深老人,實現高齡老人津貼無感申辦、自動提標、線上認證。
銀髮消費市場活力迸發。2024年,深圳利用2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開展智能居家適老化改造消費提升專項活動,3個月撬動2.5億元適老化產品消費,惠及1.6萬戶老年人家庭。連續舉辦兩屆國際智慧養老產業博覽會,累計展出超2000種全球智慧養老產品,促成交易及投融資12億元。
民生答卷:描繪“老有頤養”幸福圖景
深圳統籌居家、社區、機構三種形態,構建“居家精準服務、社區多元供給、機構專業支撐”的全鏈條服務體系,全力描繪“老有頤養”幸福圖景。
深圳着力提升居家養老服務精準度,加力建設“無感監測+雲端響應”智能守護體系。針對全市近3萬戶完成適老化改造的家庭,全面推動毫米波雷達、智能牀墊、跌倒報警器等設備走入千家萬戶,實現呼吸、心率等生命體徵動態監測和危險報警。爲3400名特殊困難老人配備智能門磁、智能門鎖、可視化對講等照護系統,通過“AI守護員”遠程巡訪與智能預警平臺聯動,確保月探訪率100%的同時提升服務效能40%。
深圳以“黨建引領、多元共建”模式,建成2099個社區養老服務驛站,提供中醫診療、免費體檢、智能適老化產品體驗、居家上門服務中介等各類特色助老服務,全面補強“社區-小區-家庭”層級養老服務網絡,進一步完善基層社區養老服務體系。分類打造“家庭醫生網格化”“家庭病牀+驛站理療”服務鏈、“預約掛號-健康諮詢-藥品配送”服務鏈等試點,將中醫理療、身體檢查、心理諮詢等服務送到居民樓下。全市2024年長者飯堂和助餐點服務人次突破12.7萬,財政補貼精準惠及20萬老年人,266家長者飯堂已建成“中央廚房+社區配送”智慧網絡。全市首批10個“物業養老”示範驛站落地,配備轉移扶抱機器人、智能穿戴設備等黑科技,通過“銀齡互助”機制發動低齡老人服務高齡羣體,構建起“15分鐘應急響應圈”。
全面做強機構養老的專業支撐,創新建立“五類特殊羣體優先入住”綠色通道,確保特困、失能等困難老年羣體1個月內入住公辦機構,形成“立法保障+精準施策”的多層次服務體系。39家醫養結合機構形成“醫療-康復-護理”服務閉環,護理型牀位佔比突破90%領跑全國。全面探索老年人認知症照護,目前全市有10家養老機構共401個牀位試點設置了認知症照護專區或牀位,配備的失智老人專屬護理牀位使用率達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