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事人員薪資不達標不特約 醫界憂倒閉潮 邱泰源迴應了

健保署日前召開「全民健康保險醫事服務機構特約及管理辦法」修法溝通會議,擬公開醫事人員月投保金額,薪資若未達每月最低工資的2倍、1.5倍,將不予特約,會中未取得共識。圖爲醫院醫護。(本報資料照)

健保署日前召開「全民健康保險醫事服務機構特約及管理辦法」修法溝通會議,擬公開醫事人員月投保金額,薪資若未達每月最低工資的2倍、1.5倍,將不予特約,會中未取得共識。民團認爲近年健保常加碼,公開具正常性,能瞭解錢有無用在對的地方,標準應訂得更細緻,臺灣醫務管理學會也認爲應有差異化設計。

不具名醫界人士指出,要達到2倍標準很難,畢竟醫事人員不只是醫師,還有護理師、驗光師、藥師等,若加上三節獎金、年終,門檻更高。此外,薪資是業務機密,若得知別家的待遇,就能輕易把人挖走。

醫改會研發組副組長吳奎彥認爲,健保近年常態性加碼給醫院,大家好奇的是有沒有用在對的地方?醫事人員也會希望瞭解有誤改善待遇、調薪,公開是具正當性的。只是,醫事人員有15種,院所限制、年資都會影響到薪資,必須考量正效果和反效果,若要求公開,標準應訂得更細緻,應考量不同職業、科別、地區的狀況。

臺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認爲,透過政策工具引導醫療機構重視人力投資,具有正面意義。然而,臺灣醫療體系呈現區域不均、層級分化的特色,若以單一薪資門檻作爲特約資格,對地區醫院、基層診所而言,將造成過高的制度門檻與經營壓力,特別是在偏鄉與中小型醫療機構,若無法特約健保,恐將「退出市場」,影響民衆的醫療可近性。

洪子仁說,目前多數醫療機構以獎金、津貼等形式作爲人力誘因,實領薪資尚可,但基本投保薪資因稅賦與保費考量,往往偏低。若以投保金額爲唯一指標,將與事實不符,誤傷制度配合良好的中型醫院。他建議制度設計時,應釐清投保薪資與實際給付的定義與範圍,並設立合理調整機制。

健保制度目前仍採總額支付與點值分配機制,各醫療機構在資源有限下,難以大幅調薪。若制度未同步設計合理的經費補助或誘因型補貼措施,如提高偏鄉點值、設立人力提升基金等,勢必將排擠醫療資源分佈。

洪子仁建議,健保總額應設置彈性基金或配套誘因,支持機構在達成薪資門檻的同時,維持人力穩定與營運平衡。未來若將薪資納入評鑑指標,應建立標準化計算基準,避免機構因行政操作不同而產生不必要的疑慮或誤解。

衛福部長邱泰源迴應,依照醫療資源、工作的環境條件不同,可以做得更細膩,這段期間一定會請所有相關的團體坐下來談,最重要就是希望醫事人員有合理的待遇,醫療院所能夠照顧好工作的同仁、人民的健康,達到三贏的局面。

至於病情穩定、不願意出院者,健保擬減少或不予給付。他表示,沒有一個病人很願意一直住院,若真的遇上,醫師、病患、家屬都應坐下來好好溝通,讓病患和家屬安心。醫療團隊不管是開刀或做任何急症照顧時,應想到病患後續在哪裡能得到最好的照顧,這是醫療團隊須盡的責任,讓病患得到全程的照顧,纔是最重要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