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翻轉陸鹽鹼地 臺商圓夢
從「做人吃的益生菌」到「改良土壤的益生菌」,臺商張士軒把本來寸草難生的白花花鹽鹼地,逐步變成適合水稻生長的沃土。(藍孝威攝)
五年前,來自臺灣的臺商張士軒帶着微生物專業背景,踏上遼闊的東北平原。過去他從事腸道益生菌等研究,如今將研究方向轉向土地,把益生菌應用於鹽鹼地改良,讓本來寸草難生的白花花鹽鹼地,逐步變成適合水稻生長的沃土。
張士軒表示,他之所以選擇來東北發展,一方面是受到「循環農業」理念的吸引,另一方面則是希望將微生物應用真正落地到大田耕作中,「在臺灣,多數應用停留在研究室或精細市場,但我希望能在這裡把理想實現。」
在四平市松原灌區,眼前成片綠油油的稻田,五年前仍是白茫茫的鹽鹼地。張士軒解釋,他與團隊開發了專門針對東北鹽鹼地的微生物菌種,搭配有機肥料使用,加速了土壤結構改善,第一年改良後就能達到九等級農地的標準。數據顯示,這片改良後的土地第一年,畝產就達到一千斤,雖然產量略低於黑土地稻田,但已能達到其七至八成,成效斐然。
改良鹽鹼地種稻只是開始。張士軒進一步指出,團隊圍繞水稻建立了完整的循環體系:包括有機肥料廠、微生物製劑廠、有機飼料廠,甚至將稻草秸稈纖維製成環保餐盤、可降解地膜,再回收利用於農田。「農業產出能夠物盡其用,形成二級循環產業。」
他們更建立智慧農業管理系統,能預測產量,並結合會計數據與保險機制,農民可憑此獲得貸款與醫療保障,形成第三產業的金融循環。
談起這幾年在東北的經歷,張士軒坦言:「第一次看到這麼廣闊的水田,心裡很震撼,在臺灣是看不到的。」他認爲東北冬季嚴寒反而是一種優勢,能自然抑制病蟲害,有利於綠色農業與有機農業的發展。
對於爲何選擇鹽鹼地,他強調,這不僅是響應增加耕地紅線的政策,也是因爲鹽鹼地未曾耕作過,沒有農藥殘留與重金屬污染,加上松花江水質優良,天然條件具備優勢。
目前,團隊在松原的成果已見雛形,並計劃將這套綜合治理模式推廣至內蒙古、新疆等地。張士軒說:「光東北的鹽鹼地就忙不完,但我們希望能把這套方法推向更廣闊的土地。」
從「做人吃的益生菌」到「做土地吃的益生菌」,張士軒說,最大的心願是「把鹽鹼地變成良田,讓更多人吃上健康、安全的米飯」。(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