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鹽鹼地生出水稻! 臺「土地調理師」遠赴東北打造綠色新農業
▲「鹽鹼地」被洗地後可種植有機水稻 。(圖/記者任以芳攝)
記者任以芳/吉林報導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來自臺灣的「土地調理師」張士軒運用自己所學把寸少不生的鹽鹼化,進行「洗地」大轉型。2014年遠赴東北落腳吉林松原,以「全域土地治理」爲核心,透過微生物製劑與有機肥結合,幫助土地體質調理,第一年就將荒蕪的鹽鹼地改良至可耕地標準,水稻畝產達到14000斤,產量接近黑土地水平。
你能想像寸草不生的鹽鹼地也能長出肥沃的稻子?《東森新媒體ETtoday》記者前往吉林松原市,過去這裡都是一大片荒蕪鹽鹼地,但如今放眼望去,全是一望無際的金黃色稻田,在微風中搖曳生姿,農民們驕傲又安心的等待十月收割季,賣出好價錢。
▲臺商赴吉林改善「鹽鹼地」(對比圖)。(圖/記者任以芳攝)
臺「土地調理師」改善東北鹽鹼地體質
成功把鹽鹼地改造的「土地調理師」張士軒來自臺灣,二十多年前畢業於臺中中興大學,原本專注於微生物與益生菌研究,如今把自己所學知識應用於大陸農業,帶領團隊推動鹽鹼地改良,並逐步建立起一套綠色循環農業體系。
成立於2014年的松原市善鑫農業有限公司(原松原市善德農業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及有機生態循環農業爲核心的現代農業企業。公司下轄有機種植、秸稈資源綜合應用、有機肥料研發等6家子企業,形成以有機大米、有機肥料、秸稈纖維萃取物衍生產品及鹽鹼地改良四大業務板塊爲核心的產業佈局。
張士軒指出,「沒來東北吉林之前,我本身學微生物, 從事研發腸道益生菌、工業用的生物酶製劑,當工業跟食品業都做過,想挑戰一下農業用的微生物有什麼不同,想把生態有機循環的理念跟結合微生物去做無廢農業。」
但改良鹽鹼地並非易事,過程中曾遇到秧苗不整齊導致除草困難、農戶觀念需磨合等挑戰,洗地過程也需要兩週多等待時間。還好東北冬天寒冷,大部分的病蟲害沒辦法越冬,「松原系統」水稻種植與綠色有機農業相對南方,反而比較有優勢的地方。
▼ 曾經荒無的「鹽鹼地」經過調理後,土地變得肥沃,可種植水稻 。(圖/記者任以芳攝)
鹽鹼地「改良」循環綠色有機種植
張士軒與公司團隊持綜合整治,結合物理、化學與生物手段,並與吉林大學、東北農業大學等科研機構合作,逐步總結出一套可推廣的治理方案。
「土地調理師」張士軒受訪時也解釋「改造」三部曲,「除了鹽鹼地改良,還有做有機種植『綠色水稻』,首先把鹽鹼地改良好之後種植水稻,稱作一級產業,鹽鹼地水稻田廢水回收自然的鹼再利用,再建立二級產業,包括有機肥廠,然後微生物製劑廠,有機飼料廠等。」
張士軒補充說,利用回收農業廢棄物,還有最重要環節是水稻秸稈的廢棄物再利用,同時,年處理1,500噸水稻秸稈綜合利用工廠也已建成,秸稈纖維被萃取用於紙餐盤、地膜及其他衍生產品,實現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之後再回歸大自然土壤自然分解,對環境更友善。「質地膜」又被稱爲農膜/農地膜,覆蓋於農田的塑膠薄膜,用於提升地溫、保持土壤溼度、抑制雜草生長,以促進作物生長。等於把農業的所有的產出,形成利用與循環。
「我們下一個更大目標是建立智慧農業的管理系統,已經運行三年,第一年改達到9等級的農地。」張士軒介紹,最初以「全域土地治理」爲核心,透過微生物製劑與有機肥結合,改善當地低有機質、板結嚴重的鹽鹼土壤。「經過多年試驗,第一年就將荒蕪的鹽鹼地改良至可耕地標準,水稻畝產達到14000斤,產量接近黑土地水平。」
「我們的目標不只是種出好稻米,而是要讓農業產業鏈真正實現循環與永續。」他接受採訪時表示。與傳統單純育種抗鹽鹼水稻不同,他們主張先治理土地,再種植當地適合的優質品種,以此兼顧生態與經濟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當地農戶在充分了解「洗地」理念後,以委託方式參與種植。臺商團隊則提供技術指導,協助他們向綠色與有機農業轉型。隨着產量和品質提升,部分有機稻米在市場上甚至能賣到每斤80元人民幣的高價,帶來眼見爲憑的經濟收益。
▲善鑫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臺商張士軒深耕吉林多年,被稱爲「土地調理師」。(圖/記者任以芳攝)
農業升級推廣「鹽鹼地」荒地重生
目前,善鑫農業的有機水稻種植基地已成爲吉林省前列的生產基地,其產品被選爲G20杭州峰會、廈門金磚會晤指定用米,並榮獲吉林省農業高質量發展示範基地及返鄉入鄉創業基地等多項榮譽。
2014年至2017年間,通過技術研發與實踐應用,土壤有機質含量從原先不足0.02%提升至高標準農田的2.5%以上,同時建立SOP精細化管理體系和資材本地化生產,實現大面積有機種植,並有效降低生產成本。鹽鹼地的生態綜合治理與有機農業發展,不僅實現了土地資源的高品質永續利用,也爲當地農業帶來可持續發展動力。
想到自己來東北吉林邁入第五年,回想第一次見到這片荒蕪之地,張士軒說,「這邊土地真的很遼闊,我第一次來看心裡很感動,因爲在臺灣是不可能看到這麼大面積土地,剛好大學時代是念農學技術,我對農業應用很有憧憬,希望做農業改良。」
他感慨地表示,吉林廣闊的田野與政府支持讓他看到了農業升級的潛力,展望未來,他希望把這套治理模式推廣到內蒙古、新疆等鹽鹼地分佈區,讓更多荒地重生。「響應大陸18億畝耕地紅線,我們能把不能種的地變成能種的地,這不僅是商業,更是企業社會責任。」張士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