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腎換一腎」難度高 石崇良盼強化心死後捐贈
衛福部長石崇良今出席2025臺北國際乳癌研討會活動。(林周義攝)
衛福部醫事司2019年推動腎臟配對捐贈,開放需要腎臟移植的家庭,配對成功後,「一腎換一腎」,讓腎臟不再只能靠親屬或大體捐贈。上路至今,國內未出現成功案例,衛福部長石崇良坦言,難度當然是很高,未來將強化心死後腎捐作業。心臟停止後,腎臟移植的成功率仍與腦死捐贈相當,但很多醫院不熟,還需加把勁。
石崇良今出席2025臺北國際乳癌研討會活動,會前接受媒體聯訪表示,腎臟移植分成死亡捐贈、活體捐贈。過去設計移植制度時,擔心買賣問題,《人體器官移植條例》設有親等限制,腎臟部分以五等血親爲主,後來則開放配對捐贈,也就是你家有人要移植,親屬無法配對成功,就可以來登記,若有無血緣關係的人配對,比對成功就可互捐,難度當然是很高,我們也確實瞭解。
目前正在接受透析,等待腎臟移植的人很多,名單很長,國外有一半以上屬於活體捐贈。石崇良認爲,臺灣活體捐贈的風氣應該要再提高,例如器捐過的人,術後追蹤時,可不可以有一些特別的優惠等。其實捐出一顆給親友,只要好好做檢查,是沒問題的。
至於死後捐贈,除了腦死之外,心死是很重要的。石崇良表示,心死後捐贈,心臟因已停止,就不好使用,但是腎臟移植的成功率和腦死捐贈相當,過去推動心死後捐贈的一大原因是爲了腎臟移植的需要。
石崇良希望希望強化心死後的作業,現行很多醫院對心死後捐贈不熟,還需要加把勁,讓醫院更熟悉。對於器官捐贈者的血親,未來萬一有一天需要器官移植,等候的優先順序會比較高,這部分過去已推動。
至於未來的腎臟捐贈是否往後開放到姻親,甚至是國外更進步的,連朋友也可以捐贈?石崇良表示,這需要更多倫理的討論,避免買賣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