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腎換一腎開放6年 仍無成功案例
全國逾1.1萬人在等候器官移植,平均每天約3.3人因等不到而喪命。圖爲器捐宣導活動,民衆簽署響應。(本報資料照片)
臺灣各器官(含組織)等待人數及捐贈數
我國仍有逾1.1萬人等待器官移植,平均每天約有3.3人因等不到器官而喪命,其中以等待腎臟移植逾8000人最高,去年卻僅400多人等到腎臟。專家指出,我國器官來源不足,即使2019年開放「一腎換一腎」非親屬組間配對交換,至今卻仍無成功案例,呼籲增加器官來源、減少器官衰竭個案,「開源節流」促進供需平衡。
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統計,截至今年9月底,全國有1萬1681人在等候器官移植,捐贈個案僅698例。腎臟等候人數8815人最多,約佔75%,眼角膜1352人第二,以及肝臟965人、心臟349人、肺臟126人等。
器捐中心董事長李明哲表示,腎臟等候人數最高,主因是我國腎病發生率高,國內洗腎人數近9萬人,由於洗腎技術優良,病人相對存活時間拉長,等待移植人數也居高不下。
末期腎病病人中,約7成都適合做腎臟移植,但實際僅8000多人進入等待移植名單。這些接受移植的病人,平均需等候5.2年,但大部分病人可能要「等一輩子」,腎臟移植對他們來說遙遙無期。
我國嚴格限制器官來源,活體器官捐贈僅限五等親以內血親及符合資格配偶,雖然衛福部2019年擴大「腎臟」捐贈範圍、開放「組間配對」,也就是2位等候移植者,可與彼此的五等血親或配偶配對交換,但組間配對複雜,須同時間手術,耗用的醫療人員和資源非常大量,目前尚未有成功個案。
不過,我國2024年捐贈數最高器官爲腎臟,屍體捐贈腎臟240顆、活體189顆,去年共完成429例腎臟移植手術,2023年更達442例。李明哲指出,近兩年均破400例,已是最好的成績,主因是活體捐贈人數增加,讓腎臟移植率提高,然而還是「僧多粥少」,器官來源仍不足。
另今年捐贈器官(含組織)數,以眼角膜394例最高。臺北榮總眼科部醫師範乃文說,臨牀病人要等到角膜移植,約需9個月到1年,近年捐贈及移植人數確實上升,推測與國家眼庫成立有關,以及民衆對器捐心態更開放,慢慢打破傳統認爲死後要留全身、擔心死後「看不到路」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