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清代遺址開發住宅 監院糾正投縣府
南投市一處建地疑發現清代牛運堀窯遺址仍遭開發,監委範巽綠(前排中)曾現勘調查,監察院前天糾正縣府。本報資料照片
南投市一處建地疑發現清代「牛運堀窯遺址」仍開發成住宅區惹議。監察院今年派員調查,指縣府草率認定「缺乏文化資產價值」,導致窯業遺物全面毀壞,提出糾正。文化局表示,均依程序辦理,但對監院糾正予以尊重。
南投陶始於清嘉慶年間,南投市「牛運堀」一帶設窯是縣內重要窯場,堪稱「南投窯」的代表,當地一處建地前年疑發現製糖陶器「糖漏」、陶片等,但文化局認定未達遺址程度仍允許開發,遭文史學者質疑破壞文資,今年初向監察院投訴。
監察委員範巽綠、浦忠成今年4月現勘該處已變爲住宅區,經調查認爲,縣府辦理疑似清代牛運堀窯遺址現勘,逕行決議採行「施工監看」措施,監看又草率認定「缺乏文化資產價值」,「糖漏」區域已全面毀壞。
監委指出,縣府文化局現勘時輕忽出土遺物隱藏的文資價值,且未做成調查報告送審議會,即決議採行施工監看措施,明顯不符文資法相關規定;另對「發現疑似考古遺址」認知謬誤,一再文過飾非,肇致重要文資滅失,有重大違失。
監察院前天糾正南投縣政府,並針對南投市華陽路兩側確實可能存在「牛運堀窯遺址」,而該區域目前尚屬低度開發,希望縣府應妥爲規畫、調查研究,對於後續開發行爲倘涉及「疑似考古遺址」,應更慎重,避免再發生憾事。
對此,南投縣文化局表示,該案當初經文資小組會勘,多數委員雖決議非考古遺址,但仍採取施工監看,經指派委員監看也未發現重要文物,僅是殘缺不全陶片,後續送縣文資審議委員會報告,均依程序辦理,對於監院糾正予以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