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畝田上市,爲何讓人振奮?
19號晚,在農業數字化賽道里摸爬滾打14年的一畝田終於走到了上市的時刻,於美國納斯達克掛牌。這不僅僅是一家企業的里程碑,更是農業互聯網領域的一個標誌性事件。
在當下創業環境低迷的背景下,在公認最爲艱難的農業互聯網賽道,一畝田14年的創業歷程到成功上市,引發了諸多創業者的廣泛共鳴:創業之難、農業之艱、上市之不易,無數創業者在這個過程中看到了自己奮鬥的影子。
當前創業環境低迷的背景下,一畝田的成功上市,也讓無數從業者感受到振奮,即使在最艱難的賽道上,堅持就能開花結果。
農業創業之難
過去數十年,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再到如今的AI時代,一波又一波的時代紅利,催生出一個個的行業巨頭,電商領域京東、拼多多,出行領域滴滴,生活服務領域美團等,都在各自賽道迅速崛起。對衆多新晉創業者來說,經濟消費的整體低迷、線上線下的流量競爭激烈,生存壓力山大,即使最火熱的AI賽道,也有着來自硅谷風投機構的悲觀預測,“未來五年內,99%的AI創業公司會消失。”創業成了一條九死一生的淬鍊之路,少有人能看到彼岸花開,更多的是倒在了衝鋒的路上。
農業領域的創業者更是如此,回望過去的20年,廣闊天地大有可爲的口號,感召了一批批的創業者涌入,從傳統種養殖、農資服務、數字化培訓、AI育種到智能機械,但最終鮮有殺出重圍者。
究其根源,農村的基礎設施與數字化水平落後城市至少20年,這是衆多創業者所要面臨的局面。大的環境來看,農村市場,物流基建缺失、2018年才實現農村村村通;支付體系落後,很長一段時間,農民更習慣現金交易;互聯網普及率不足,2024年城鄉互聯網普及率依然差距18%,一系列的問題讓我們在城市裡看似習以爲常的網上購物、線上支付等,在鄉村地區都發展滯後。具體到農業生產流通領域,在“小農經濟”的大背景下,生產上跟風、盲目種植等難以克服;生產端廣泛的設施化仍未實現,天氣仍是影響產品品質、產量的最大因素之一,一場暴雨都能讓一年顆粒無收;流通端,產品標準化程度低、冷藏設施遠未普及,農產品整體損耗率超過25%。這都是以一畝田爲代表的農業互聯網領域創業者所要面臨的難題。
創業如同西天取經,上市堪稱取經路上的“獅駝嶺”,是對階段性成果全方位的評估、對團隊能力的再次考驗。放眼國內,超6000萬的註冊企業最終也只有5000多家掛牌上市。走出國門,在當前中美關係複雜、經濟不穩的環境下,同樣有無數企業因監管審覈、估值壓力或市場波動而上市夭折。
從2011年創立開始,到如今掛牌納斯達克,一畝田的14年也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下,經歷了早期的用戶教育、輿情危機,到資本市場遇冷、疫情三年的危機,最終走到了現在。
創業之難,農業之難,上市之難,很多創業者、投資人感同身受。一畝田創始人鄧錦宏曾說:“農業不是風口,而是長跑。”相信創業道路,也只有敢於結硬寨、打硬仗,更加相信長期主義的人,才能突出重圍。
一畝田上市,爲何讓人振奮?
對衆多創業者來說,現在的環境並不算友好,除了機器人、AI等熱門賽道,很多創業者可謂艱難生存,在這個環境下,一畝田的上市,讓更多人看到了希望和曙光,着實讓人振奮。
對仍然在路上,紮紮實實做事情的創業者,一畝田上市是堅定信念的信息。一畝田的14年,是捲起褲腿、腳踩泥巴,紮根農業一線的14年。它的成長靠的是14年的用戶口碑積累、紮實的數據沉澱以及腳踏實地的精神,這與部分領域“圈錢快跑”的商業邏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也讓更多踏實的創業者看到了曙光:不畏浮雲遮望眼,實幹終有出路。
對數千萬的農業從業者來說,是個提振信心的信息。近年來,“空心化”“老齡化”等農村話題持續登上熱搜,“誰來種地”是個困擾產業的重大課題。一畝田的上市,尤其是其從生產到流通全產業鏈的業務模式,對廣大的農業從業者,尤其是返鄉創業的青年來說,是個信心的提升:農業並非夕陽產業,而是充滿數字化機遇的藍海。
同時,對堅持長期主義的奮鬥者來說,一畝田的上市是個凝聚力量的信息。農業作爲中國經濟的根基行業,天然具有“慢”屬性,本身追求不是快速爆發,而是要講究長久持續。十年來,伴隨着元宇宙、區塊鏈等科技概念的興起,衆多風口項目曇花一現,而一畝田專注農業數字化,穿越週期,最終上市,秉承的是“流水不爭先”的商業哲學,是對“慢即是快”最好詮釋。這讓投資者、從業者和觀察者們振奮:長期主義不是空談,而是能帶來實實在在回報。
隨着登陸納斯達克,這家中國農業數字化領域的先行者,也就此讓人看到了屬於中國鄉村更大的希望。鄧錦宏說,“中國最好的創業機會在鄉村”,這句話也將激勵更多人投身鄉村的廣闊田地。
本文源自:直通IPO